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措施 明金秀 (四川省茂县河西小学 623200) 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反映着国家新一代人民的道德水平,因为他们是我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反应了养成教育的意义,也是衡量他们道德品质的标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等形成,还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事业与生活。 近几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水平逐渐提升,网络信息发展迅速,这些都促进了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灵的发育。同时,在小学生中也出现了打架、撒谎、说脏话、抄作业、破坏公物、不懂礼貌、丢三落四等等不良的行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接受正确、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未来成才的关键一点。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关键点在于养,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把养成教育加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而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需要经过很久的慢慢形成的,并且是一种不会随意变化的行为或倾向。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形成的一种按照一定模式进行的在人的外部展现出来的行为体系。行为习惯包含在习惯里面,重点在于人外部展现出来的一些活动。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不同的研究对于行为习惯的划分各不相同。行为习惯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为人处世等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行为习惯一般指的是学生的健康、思想、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 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来说,其影响因素较多。(1)小学生自身。小学生年龄小,自我养成的意识比较弱,分辨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这些自身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2)家庭环境。出生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3)学校。一个学校,校风是否优良,班级的班风是否和谐,学生团体意识强不强,道德品质高不高,都能在学生的身上反映出来。学校是学生待的最久的地方,学校的环境、班级的风气都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学校对于养成教育比较重视,在实施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远远好于家庭教育。(4)社会因素。如今网络发展迅速,学生受到的教育趋向于多元化,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有网络和社会生活等。网络管控不严,信息传播快,很多不良的行为都在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生活中,见到别人乱扔垃圾、一言不合就动手打架、抽烟喝酒等等,学生们不懂得如何分辨这些事情的好坏,就会被这些行为影响,有的学生好奇心重,甚至会模仿这些不良行为。 面对这样的一些因素,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养成意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提升学生的自我养成认知。在理论上,真正的教育是不是完全靠教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了能够自己动手完成一件事,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很好的促进养成教育的顺利进行。如果老师和家长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应该协同合作,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共同监督,并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此外,对学生的即时反馈,也是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的十分重要的方式。 第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应该把学校里的一些宣传工作发挥极致,通过那些发现较好的宣传方式表扬一些好人好事,创造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同时老师也应该做出表率,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些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老师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感染学生。在学校营造良好行为习惯氛围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要做出表彰,给其他学生做出表率。 第三,开展家校合作。生离开学校就会回到家里,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地点。尤其是对于一些父母工作较为繁忙的孩子来说。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起努力。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作用,学校可以利用云平台和学生的家长持续保持联系,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日常行为习惯。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家里的一些行为给家长提出建议。此外,老师可以利用此平台为家长提供一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在会上强化养成教育观念,家长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在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学校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获得身心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