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情境下提高六年级学生微习作能力的策略 李娜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小学 830011) 【摘要】广泛的阅读,有真实的感受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关注社会新闻,留心个人生活也是一种推进生活阅读,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以网络发帖、跟帖等微习作为切入点,探讨网络情境下提高六年级学生微习作能力的策略:学生通过关注热点,留心生活等方式丰富见闻,逐步开掘易于接触的作文之源;通过发帖、跟帖等方式写下见闻,发表独特感受,实现微习作在六年级学生生活中的运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网络情境 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9)02-003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高年级习作目标中也明确提到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中,要想表达真情实感,最该用的素材非自己亲身经历莫属。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自己的生活是我们激发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用实事表达情感的首要任务。但“首要”并不等于“全部”,“真情实感“的内容也不应仅限于孩子个人的直接生活,我们可巧用生活阅读盘活学生的习作素材。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我们人类已步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现象不断衍生,各路媒体诸如报纸、电视、网络等都在向我们呈现纷繁浩瀚的社会新闻。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热点,留心生活,是拓宽习作素材视野、立意视野的有效途径,能主动、轻松地借助微习作形式表达个人感受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网络微写作与时俱进,体现生活需要。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留心生活,有真实感受是充实学生习作素材的源头;贴近生活,乐于表达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怕写作文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微写作,首先是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降低学生选材的难度,其次是降低学生表达的难度,第三是把作文教学的难度化解,分散到日常的微作文指导中,降低教师作文教学的难度。 此外,我们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不难发现在习作部分或多或少地都增增加了15至20分的小作文(“微写作”)。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而微写作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的培养。微写作字数一般在140字左右,贴近生活,可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篇幅短小,涉及的文体更为多样,表述更为灵活,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可谓要求“微”中体现语言凝炼,内容集中、结构紧凑,“微”中见精神,“微”中见个性。 由此,帮助学生借助网络情境阅读新闻,了解热点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见闻,还易于他们开掘习作素材之源。通过发帖、跟帖等方式写下见闻,发表个人感受,对提高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大有裨益。这一举措既顺应课程改革需要,也体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 二、丰富微习作形式,激活学生表达热情。 1.关注社会热点,思辨论事,发表评论式。 信息时代,各类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引领学生关注热点话题,不仅有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社会 。如果有关注,有思考,更有认识,那么孩子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会共同提升。 在网络情境下,发评式的“微习作”有很强的即兴性,同时阅读者思想火花的灵光一闪,如果长期坚持、积累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也就逐渐丰富,有了深度。真正的阅读,阅读者势必会关心一些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画面、故事,他们用心思辨,把自己的感受、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一种写作积累的过程,这种情感的积累是作文中抒发真情的源泉。有了这些真情积累,才能避免习作中的矫揉做作和无病呻吟。这种微习作形式的好处不仅仅在于练笔和积累,最重要的是它能给心灵注入灵性,让阅读和习作者对事物、世界和文字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让习作有源头活水。 示例1:“2017年11月,三名中学生主动搀扶老人反被讹钱”一社会热点新闻也同样引发我们六年级实验学生的热议。有的直接质疑新时代社会美德去哪了?为什么只有单纯的中学生上前扶老人?有的说中学生扬美德,老人却为老不尊,昧良心讹钱,谁偷走了老人的道德?还有的直接以儿歌的形式支招:现在老人不得了,摔倒一次要十万,热心同学不要怕,继续来把美德扬,若是碰到黑心人,监控哥哥来帮忙! 2.留心生活体验,对话生活,随感而发式。 生活日复一日,常有雷同之感。即便如此,这看似雷同的生活,也时有小小的浪花。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体验,就处处有“浪花”。发现了,捕捉住,就是“微习作”的好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潜入生活的细微之处,对话生活。 (1)实践中写微体验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广泛的写作素材,无论是少先队活动还是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会有很多感受可写,且每个角色的感受都各不相同。我们要引导他们描写亲眼看到的,挖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用手中的笔展示出来。 (2)读书、观影后写微感受 阅读可以提升孩子的积累,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巩固他们的所见所闻。今年年初大热的电影《红海行动》让不少六年级的学生看后心潮澎湃。没有硬性的习作任务,但不少孩子都急迫地利用网络平台记录下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示例:一名学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道: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每个游子的期盼!回家的路上我们渴望安宁,渴望温馨,渴望快乐!我们之所以能在和平年代享受生活,原来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的生活不是彩虹和棉花糖,更多的是残酷。平安的回家之路是无数将士用献血换来的,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3)看新闻写微评论 学生在广泛阅读新闻时遇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才会摘录下来,想着与同伴分享。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份兴趣,对眼前的素材进行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样的评论就是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还能折射出孩子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个性化的观点,独特的感受都能成为学生习作的立意点。当然,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巧抓新闻素材的不同角度,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充分发挥新闻素材的功能,进而盘活习作资源,提高认知水平,磨砺习作思维,拓宽习作立意点。 示例:2017年10月,一学生在微信圈中分享这样一则热点话题:“五年级学生一周上十个兴趣班却仍然成绩中等”。随后不少同学便跟帖评论。有的同学谈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要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做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有的同学以打油诗的方式表达不赞同周末上过多兴趣班。 兴趣变逼迫,孩子眼泪多。 一日排满课,时间飞如梭。 压力比山大,每天辛苦多。 成绩依旧平,家长紧跟后。 愿成杜鹃鸟,自由快乐多。 三、渗透微习作技巧,提高学生表达质量。 1.对话生活——学习从真我体验中回放镜头表达感受 生活像个万花筒。 “一处聚焦”“ 一段细节”“ 一点感受”都是学生微表达的着力处,以此作为学生练习表达的“脚手架”,学生就有了方法的引导,但又不会拘于某种技巧而受到束缚。在教学中,我们着意引导学生去自由诉说,他们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习作完成者,而是着力通过写好一个镜头,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孩子既是作者,也是第一位读者。从心而泻,自然成了微表达的要义所在。 基本步骤及方法:回顾发现精彩的“全景镜头”、“特写镜头”—— 运用“慢镜头”的方法放大、拉长细节,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也拉长、放大,再现生动的形象和精彩的人物活动。 2.思辨论事——学习从社会热点感悟中发表评论 基本步骤及方法:(引)简单引述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议)分析这一事件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联)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结)总结全文,提出建议或表达希望。 四、多元化微习作评价,点燃学生表达自信。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总结性的客观评价转变为过程性的激励评价,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因此我们的微习作要在实施中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性评价,其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时间要灵活,可以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 1.学生自评。学生在网络情境下进行微习作之后,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回看,看自己的心路历程,看自己的作品数量,看自己的习作质量,这可以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自己写作收获的喜悦。 2.学生互评。学生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展示自己得意之作,学习他人写作经验,在良性竞争中取得共同进步的双赢。 3.教师评价。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微习作,对其习作多以激励评价,并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展出优秀作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 4.亲友评价。微信有个功能发表说说后,只要是微信好友的老师、同学、家长、甚至亲朋都可以看到彼此的说说甚至评价。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十分宽泛,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评价主体,从而一改过去教师作为学生作文唯一读者的现状,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在多元化的评价之下,感受到了更多人对自己的关怀,更多人的认可,表达自信被不断点燃。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网络生活无处不在,微博、微信、空间、说说等交流平台应用而生,及时分享,时时互动,生活微写作,正在掀起一场微革命。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留心生活体验,及时借助微习作发表观点,抒发感情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充实而多彩。同时也让他们对世界和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习作素材有了“源头活水”,习作立意也有了思想宝库。这样,学生一定能流畅地写出一篇篇接近生活、观点鲜明、个性十足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戴杨《微习作,让学生不再“畏”作文》 [3]郭惠敏《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作文”教学》 [4]张银芝.微时代”中学作文教学探微[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