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
诺桑 西藏日喀则市
[摘 要]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该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协调呢?这正是我们思考的。我认为要让快乐超越课堂,让学生给你快乐,使课堂教学中、校园生活中的和谐生成。
[关键词]超越 快乐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一条微妙的心理界线,教师和学生似乎不能真正地乐在一起,明显地存在一种身份阻碍。我们现在提倡“笑着面对学生”,要把以前那种“神情严肃,高度清高”的表情舒缓下来。很多教师都努力了,不想把师生关系绷得像拉紧的弓,但真正可以每时每刻放开教学包袱,跟学生开怀大笑的教师又有几个呢?身为人师的我们,该怎样调节我们这种习惯性的心态呢?
我觉得有一样东西很多教师都缺少的,是——童心!说起来,似乎很幼稚,不是每个人都渴望快快长大,独立自主吗?还需要学生那些莽莽撞撞的、不知天高地厚的童心干什么?我个人认为,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能玩得无拘无束,在他们游戏的世界中他们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可以真正开怀地笑起来,笑容总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天真,所有的表情最是真诚的。不知道是否因为教师已经长大成人,童心已不再了,还是各种压力之下迫使童心的泯灭?童心,那是教师们极少有的。当然,教师跟学生存在的区别不可能完全被否定,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教师们可以重拾童心未泯的情怀,放下你教师的架子,当学生的“同龄人”,尝试跟学生乐在一起,玩他们喜欢的东西,说他们喜欢的话题,用童心渲染我们的情绪,让他们给予我们快乐,让他们暂时成为我们心灵精神上的开导者,带我们进入一个没有烦恼而可以真正快乐起来的空间,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快乐是什么滋味,重温童年。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快乐都不知道如何表达,别人怎么看也看不出你是否快乐,那这个人还有快乐的魅力和爱心去感染别人,牵引别人吗?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可忽视这点。因为教师的性格在学生心目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否愉快,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假如教师整天都是一脸凶巴巴、不耐烦、粗暴的神情,学生在心理上会觉得舒服吗?他们只会感到恐惧不安,害怕在教师面前一旦做错了什么事,触动教师那根敏感易怒的神经,就要受到雨点般的责骂。因此,每个学生变得身心紧张,坐立不安。要他们的身心承受这样的煎熬,哪有什么快乐的心思去学习呢?长期下去,教师会精神崩溃,学生也难免给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感情,学生怎么会热爱学习呢?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情绪不免会受到影响。教师只有在心情烦躁的时候学会适时获取快乐,让快乐掀掉罩在脸上的那层乌云,露出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才能真正做到拥有教师魅力,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榜样。乐观开朗的教师,学生也会受到感染,积极向上地学习。
“快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明确的内心感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深刻地体会了。学生的世界丰富多彩,随手拿起一样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可以玩得有滋有味,并且感到其乐无穷。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寂寞、孤单”这些烦人的东西,他们是单纯的,最会为自己寻找快乐。有一次,我看见几个学生在教坛上每人拿一个棋子,用食指和拇指紧捏着,然后用力一扭,那些棋子就地上急转起来了,一个个在较着劲。而学生们就目不转睛地围着那些棋子看,不时为自己的棋子加油助威。看哪个棋子最快减速停下,哪个学生就算输了。有的为自己的棋子过早停下来而感到惋惜,有的为自己的棋子还继续旋转而沾沾自喜,有的甚至看得眉飞色舞的……比赛完了,赢了的学生就会开心地跳起来,而输了的同学不会不开心,只会充满信心地再一次比赛。在这个游戏当中,他们只会因为投入到游戏当中而快乐,并不会因为输了而不快乐。我好奇了,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因为我的加入,表现得异常的高兴。当时我心中满以为转棋子很容易的,谁知连转两次我都失败了,根本转不成学生那些很有旋力的棋子的样儿。学生见我转得不好,他们没有笑我,倒像“小大人”一样耐心地教我怎样转,受怎样拿棋子,怎样转才会转得时间长。不一会儿,我转成功了,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课室里气氛热闹极了。我还要求跟他们较劲。结果,我领先了。输了的学生和围观的学生一起拍手,为我鼓掌,我真是笑得合不拢嘴,开心极了,教室里洋溢着我和学生的欢乐、融洽的气氛。这时候,我不是学生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伙伴,我们一起游戏,一起欢乐,彼此的心拉得很近。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快乐不该存在隔膜,应该互相融为一体,变为大家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才会让你身心得到舒展,人也变得轻松、和善。让学生给你快乐,你将得到一份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精神营养品,它会让你永远美丽、健康、青春、善良、活力。
学生的快乐不是可以轻易索取的,让学生喜欢你,他们才会给你快乐。这是事实!我们成年人可以清楚知道喜欢谁和讨厌谁,而选择跟谁交往,而不跟谁交往。学生没有成年人复杂的交友思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权利,要他们爱一个什么也不让他们玩,平时一点笑容都没有的教师,他们爱不下,也不敢爱。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乎苛刻,要求他们在学校学习一天,就要捧一天的书,眼睛离不开书,手离不开书,屁股离不开椅子,甚至连下课也失去了活动的自由,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也要用来更正作业或背书,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做好学生的样子,就是读好书的标准表现。我不敢苟同!学生更不喜欢这种囚禁式的学习。学生都喜欢到处跑,喜欢玩耍,但有些教师却看不惯学生满头大汗的样子,勒令不准再跑一步;学生都喜欢剪纸,折纸做一些纸玩意,有些教师却看不惯学生由于玩纸而掉在地上的纸片,勒令不准再带剪刀,不准再折他们心爱的小动物;学生都喜欢好看的小东西,带回学校想跟要好的同学互相欣赏开心,有些教师却如临大敌,认为他们无心向学,一概没收处理……一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都被禁止、被剥夺了。这样做,太伤学生的心!什么都不可以玩,不可以看,学习竟是一件如此枯燥无味、失去自由的事,还有谁会喜欢呢?学生就是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性格和爱好,不然,有什么快乐可言?哪个学生还会激情澎湃地对这样的教师说:“我喜欢你,我可以给你快乐!”不可能吧!一个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没有学生可以带给她快乐,那精神上的荒原是多么的干涸,多么的黯然失色!他的工作将会是多么的苦,多么的累呀!你这时还能满怀激动,苦口婆心地向学生说:“我这样做,是为你们好!只有这样,你们的成绩才会好的。”而希望他们接受你的用心良苦吗?没有学生敢领你那份无情的专制啊!
给学生自由,也就是给自己的心灵自由;给学生自己一个空间,也就是给自己的教学留一个可以变通的空间;给学生寻找自己的快乐,也就是让自己可以更快乐!
参考资料:
《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