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语文教师的感悟
宁小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今天的教育不再是基于现实和历史来认识教育教学,而且要构建学生学习的世界,关注学生未来的心灵世界。教育教学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爱的教育、志向与意志的教育、人格精神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进步的民族精神。基于此,我浅谈二十九年来做语文教师的实践感悟。
一、唤醒童心
童心,是对万事万物的敏感与惊奇,是对生活世界的天真与激情,是对人生生命的想像与梦想,反思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有一些孩子的好奇心、惊诧感?而不是对什么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于麻木不仁,扪心自问,是否还有对自然的热情?是否还有好生活的渴望?是否还有对教育的憧憬与向往?之所以教育缺乏灵气,就是教师自身缺乏理解孩子的童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我在教一个学前班时问孩子:“花为什么开?”第一个孩子说花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三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突然一个孩子问我:“老师,您说呢?”看着孩子仰起的小笑脸,我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花就笑着看你们呀!”而我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这件事让我想到很多,若是拘泥于自己的标准答案,那么很难想像我们的教学还有多少艺术空间。
二、张扬爱心
教学是为了什么?原则上当然是为了人,使人更有知识,更聪明,更健康,更高尚,更有价值。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都是以知识为目的,“更聪明、更健康、更高尚、更有价值”可能只是意外收获。于是我们的课堂往往身不由己的,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的枢纽和“知识就是力量”的中心旋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是教育的神圣承担者,当我们要唤醒学生们对“生命”的情感的时候,首当其中地要给孩子以爱。即使这种爱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是,要知道有多少双孩子的眼睛与心灵渴望着教师对他们的温暖与呵护?
有人说教师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棵果,教师应当像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伙,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不反应该知道“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同时我们更应明白,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三、升腾诗心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性的障碍”,教育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了,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指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我在给六年级的学生示范作文课时的一个小片断让我印象深刻:校园歌曲《童年》,用“秋千、夕阳”组成一个句子,一学生说“秋千在夕阳下摇晃”,听起来没错,可似乎少了些什么有味道的东西,作为老师我应该怎样回答呢?刹那间思维的火花在脑海中闪现:我们一起来给他作一个小小的改动:同学们都睁大眼睛听着我的下文。“夕阳在秋千上摇晃”。我轻轻地说出这一句,仅仅改动了一个字仅仅改动词语的次序,一种与众不同的旋律悠悠然飘扬在课堂之中,同学们似乎都为之一振,如罗丹说,生活中不只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他们正在欣赏或者在思考着什么……
教学对学生的引导,要有将学生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促使他们在学习的改善、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帆,通过素养的生成来积淀人生底蕴。人因梦想而伟大,人也因浪漫而神圣,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活的诗意吧。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莽格吐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