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吴英俊 四川省通江县
【摘要】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静止的、呆板的文字、画面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听觉、动感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密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学习兴趣
    一、恰当融入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怎么会积极参与探究呢?怎么能够在有限的时空、有限的能力局限下有所创新呢?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兴趣、爱好的促使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尽管自己的阅历还浅、知识还贫乏、能力还低下,但他们会努力去追求,努力地去完善自我,甚至会干出不平凡的惊人的事情来,真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被实践早已证明得出的结论。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了的效果。
   二、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如果课堂上,老师仅仅依靠粉笔、黑板为媒体,很难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美境,很难让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文字、英雄人物、爱国将士、模范群体、壮丽河山、自然风光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学生,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人物心灵美、作者感情美、道德情操美去熏陶感染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课堂上,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重要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引导学生全面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山光水色、日月风雨等自然环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学校生活美、家庭生活美、社会生活美,引导学生想象和借鉴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情美、艺术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老师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现“演员梦”的平台,指导学生依据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编写剧本,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人物形象,细心揣摩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四、 巧用多媒体资料,培养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应该有与文章相关的感情表象,它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以获取的亲身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清楚丰富的表象。然而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生活体验少,因而造成无从下手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录音及课件等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创造观察的最佳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与平时亲自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打开学生的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学生写起相关作文就会得心应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最后,在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要明白: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总之,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15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