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谈“听、做、思、问”
                                                                 隋恒文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
      古语说:“少年若成性,习惯自然成” 意思为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才能不费多少力气而且容易获得成功。可见,从小成良好的习慣,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存,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习惯的培养。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份成功的信心,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会。愿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快乐的成长。愿他们早日成才。现针对低年级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出四点 如下:
1       认真听的养成习惯
2       养成做的习惯
3       养成认真独立思考的习惯
4       养成好问的习惯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认真听讲  认真做题   独立思考   勤学好问。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  ①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 、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一、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1)听老师讲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听老师讲解,养成边听边想的好习惯是有助学生学习的。特别是听清楚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
(2)听同学回答也是学习和理解要的途径。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他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必要的补充。因为同学的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候,老师的讲解未必学生能听懂,但是换作同学的语言后却能使人明白。
我在听课时,发现有的班的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很集中。当老师要对一个问题下结论时学生有时举手补充。例如六年级下册关于“中位数”的概念,老师说一列数的个数如果是奇数,中间的那个数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那么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这时有学生反驳。不对,应该在前面加上“把一列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句话。这个班的其余学生的都表示肯定。结果这个班的学生在每学年的期末考试中都是名列前茅。正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听课的习惯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为了养成学习听力的习惯,教师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倾听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五要”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有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到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是方式指出;三是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的接受并分析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五要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在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为了达到五点要求,在读完题后,可以请同学复述题目的意思,一查他们有没有认真听,二看他们听懂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完了,要问学生:“他说的对吗?谁还想说?你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如果有不同的想法要举手发言,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习惯
有一位在巴黎聚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有人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东西要放整齐,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里所说的就是指的一些做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习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习惯。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里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力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7认识时,讲7的分解时我就让学生摆小棒来回答:7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动手摆小棒操作之后,很快地说出1和6  2和5  3和4   4和3  5和2  6和1 等等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当然,要使活动得以正确的开展,就要使学生养成这样一些习惯:①.按照要求认真操作的习惯;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摸球的游戏,教师事先提出要求:“一个人任意摸出一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结果,把球放回口袋,下一位同学继续摸.......”学生如果不按要求摸球 ,忘记了“任意”,“摇一摇”等,操作的结果很有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使得做的效率低②认真记录的习惯:③.及时整理的习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 ,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养成:①认真审题,仔细独立地完成作业的习惯.②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③.阅读课本知识的习惯;④使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三、 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校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线。”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 ,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还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例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速算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 578-259 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列竖式来算。我当时是这样问的:“如果不列竖式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有的学生说把578看成579 ,有的说把259看成260。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总结出下列几种方法,①把578看成579,579-259等于320。多加的“1” 要减掉320-1等于319 。  ②. 把259看成260。 578-260等于318, 多减的“1”要加上 318+1=319     ③.有的学生用580-260-2+1=319  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想出后面的三种方法吗?不能。学生养成了一题多解的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例如在教学完同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有的学生又提出问题那么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又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的办法是用实验来解决,其次可以推导出来,如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两倍,底是圆柱的1/3 ,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呢?那么就可以算出1/3×2×1/3=2/9 也就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2/9 ,当然这个计算过程不好理解学生发现不懂的地方还需要问 ,直到搞懂为止。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
当然良好的习惯还有很多,但是在学生学习方面这几点是最重要的。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享用一生,习惯靠影响,靠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和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9 + 0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