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青春之痛
刘霞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
在我们的心中,青春本应该是纯真美好的,校园生活本应该是纯洁、快乐的,不应该是暴力、血腥的。但是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其残忍程度,令我们成年人都发指。
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
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至今为止,还缺乏全国层面的权威、系统的调查成果。近期,国务院也连续出台制止校园暴力的红头文件。作为一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想谈谈我对校园暴力的认识。
目前来说,校园暴力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行为主体方面,初中生占较大比例,根据法制网舆情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1—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行为动机简单,多数原因是基于日常琐事,比如叫外号、逞强好斗。暴力行为对象方面,除了学生之间暴力行为多,杀害老师的案件占一定的比例。
校园暴力的成因很多,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校园暴力与法律政策层面的问题,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罚如何?现阶段,法律对于小暴力的惩罚轻,施暴者犯罪成本低使其产生侥幸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认为未成年人即便是犯罪也会被宽恕或者由父母私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更容易使他们心存侥幸或者暴力升级。第二,在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保护存在着薄弱环节,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生命教育欠缺。第三,暴力原因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占较大比例。一个是沉迷网络游戏暴力,未成年人判断力比较弱势、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玩游戏实施的虚拟暴力行为,逐渐会产生暗示心理,在现实世界当中出现冲突情景时就会虚拟游戏当中的攻击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
“虽然看上去是校园暴力,但是根本原因在家庭。”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何挺副教授说,不管是校园暴力还是校园外的暴力,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原因。德国反暴力委员会研究表明:童年时受父母虐待或者目睹父母间暴力冲突的孩子,长大以后虐待其配偶或孩子的危险性较高。他们把这种关联成为“暴力循环”
。可见,家庭中的暴力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曾有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有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打他”因为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从而使孩子的人格极易出现缺陷。
上述调查还表明,决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有极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缺乏社会合作意识,不懂得理解。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一起,互不谦让的结果就是使部分孩子的的心理产生挫折感,而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
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对象的报复和攻击行为。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到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父母象牛马一样娇惯出来的孩子,不是家庭的叛徒,就是社会的暴君”。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期望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孩子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缺乏排解心理压力的手段和场所,于是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一旦在学校中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大大出手,成为暴力中的主角。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凡事都会从根源上去考虑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从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事情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无论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因素,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
大部分校园暴力是发生在青春期的,青春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由于身体的激素分泌水平提高,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相反,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对于校园暴力的解决,有些人提议降低刑罚的最低年龄,有人建议让警察来处理,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好的医生是去教人预防疾病的形成,而不是等病症显现之后去把坏的部分拿掉。作为一名教师,暴力的实施者在我眼中只是一个孩子,一名学生,看他们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看到他们的不知所措和内疚的眼神,我再次想到了自己的身份,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者,我还是问题学生的心理医生,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我们老师家长应该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站在一起,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自己,当他们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春风化雨,用温和的方式告诉他们东西不可以要。很多时候,这些学生要的就是你一点点的关心和你不经意的一点引导。
希望校园的天空不再有暴力的阴霾,愿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值得回忆和留恋的美好青春。让我们联起手来,为孩子的成长保帆护航,保护他们天使的翅膀。等有一天他们长大,成了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