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袁冰 贵州省赤水市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能够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敢于释疑时,他们才会有创新的可能。 而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相关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技术性工作,而提出问题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思维活动的更高境界。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 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提问,教师须营造出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或批评意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知”的提问,切忌挖苦讽刺学生,因为挖苦讽刺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根本就没有遇事提问的习惯。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须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感受数学上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冲突,造成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数学不如语文或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等等,通过这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提问。
二、 教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除了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数学的学习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新旧联系处发现问题。
1、 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或较复杂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么新方法又是什么?
2 、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处发现问题
数学课本中所出现的例题、知识点,都是被高度浓缩了的,但数学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且很多知识比课本中的例题难得多,若用课本中例题所介绍的方法去解决会比较复杂甚至解不出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意识及发现新知识在延伸过程中的深化与应用问题,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做习题时,碰到一些拓展题或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教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做出来。从而使学生发现解决这类题,有什么特殊方法等问题。
三、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如何问。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难以涉及到有价值的内容,或提很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无须任何计算,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数出来,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不确定。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用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做某一物体的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定理、公式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等问题。做完题后可提出:我检查结果了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问题。在教学伊始,学生可能没有这样提问的习惯,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3、 教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注重“双基”,双基的训练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双基扎实,才能较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因为教材中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新课标的教材,图文并茂,常以图画、对话、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实际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这些信息,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提问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只有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出富有启发性和独特新颖的问题,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