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与审美同行
赵雪 云南省宣威市
【摘要】:绘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动手促进智力的发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及创造力,可以在绘画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等。但是现实中许多孩子都忽视了所画事物的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
1、绘画之前,老师没引导学生去发现所画事物之美,导致孩子们没具备初步的审美观。
2、画完之后,老师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点评自己的作品,也没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审美 引导 创设 欣赏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呢?经过一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也有一些领悟。
一、让学生有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不是苦而是乐,兴趣的培养主要靠教师的渗透。如选材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较易于画的事物,选择那些特征鲜明、形象生动,能够让学生们立刻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激发他们的绘画欲望,也可以选择孩子们最熟悉的事物,只有熟悉的事物在他们的头脑里才有印象,才有所表达,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想象去发挥,绘画的题材选好了,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所画事物之美。
二、创设美的意境,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一堂美术课上,我让同学们画蝴蝶,首先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精美直观的蝴蝶图片,生动形象的各种蝴蝶标本,给学生创设没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审美的初步欲望,看完精美的图片,孩子们各抒己见。“涂色要均匀、颜色要鲜明、比例要适当……”同时我也简单地传授一些审美的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美、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认知美的能力,使他们对自己所画的蝴蝶先进行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整个过程都提醒学生去说出各自发现的美。
三、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发现美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课«写意山水画»,主题是“美的体验”。授课前,我先带着孩子们到室外观察远处的山、近处的山、远近、大小不同的树,把自己所看到的美刻印在脑海里。回到教室,让孩子们寻找“大地春意浓、山河气象新”这幅中国画的美。春天的山万紫千红,一重一叠,披着绿衫,倚在天的怀抱中,红花还需绿叶抚,那一片春意盎然的绿,让人心旷神怡。事实证明,美尽在孩子们的眼里,只是没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四、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美,发现事物的美。
比如:欣赏一幅人物画美术作品,你可以认为他美在大气、美在简洁,也可以说它美在神态、美在罕见。再如,欣赏中国画徐悲鸿的«骏马图»,如果我们柴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很快就能轻松地抓住美的精髓;而当你仅从一个角度片面地观察它时,就很可能发现不了蕴含在骏马内部的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马的不同部位,如,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毛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经过老师的解说,孩子们大彻大悟,啊!原来美来自不同的角度!
五、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作品。
欣赏高水平的作品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提高审美能力。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美感。他画《向日葵》时,精神异常激动,向日葵金色的花瓣,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欣赏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一种美不胜收的情感中去,六年级下册美术课本第18课欣赏名家的画,其中有一幅是唐代中期驰誉画坛的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这幅画取材于当时贵族妇女悠闲的生活,描绘了丰颊厚体,打扮艳丽入时的六位贵族妇女形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能体会图中妇女的美。出图画技精湛生动逼真,美不可言!
六、审美观具有时代性
我面对的学生都是2000年后的,2000年后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我们不能拿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宽容的心志去看待、只要凡事有一个度,或者有不一样的精彩。例如,美术课上我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孩子们灵机一动,随堂画出自己喜爱的服饰变了,真的变了,我不得不感叹,我们这代人的思想早被禁锢了、追求的是那些纯朴、大方、简洁的美,而孩子们追求的是具有挑战性,时尚,勇于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美,他们设计的服饰多是韩式的,还有英式,美式的……就颜色的选择上,也是格格不入,他们喜欢清纯,养眼的颜色……总之,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美,无处不在,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势在必行。然而,审美的前提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及创造力……美术教学中,能欣赏他人作品的美,也能看到自己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正确审美观。这是美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徐悲鸿,著名画家、艺术大师,“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