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陈华君 四川省岳池县
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有一定的应用性。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实施办法: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在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数学知识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中提到学习热情高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见,教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就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构建。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有趣的情境中热情奔放,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广泛地去探究学习数学的方法,遇到疑难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当然,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是表面的,形式般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负面现象,采用启发、帮助、沟通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释疑的习惯,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212×4”时,我首先用纸块盖住百位上的“2”,问学生“这样的算式会不会做?”学生做出12×4=48后,教师让学生集中力量讨论百位上的2乘4得多少?这个乘积8应该写在哪一位?再鼓励口算和笔算相结合,学生热情很高,各抒己见,生活情境的再现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养成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弄清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采用操作感知,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运算符号,这样的计算教学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小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时,要求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弄清算法规律。为了突破学生对几分几的含义这个教学难点,我便采用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经过一些练习后,再讲同分母分数减法,便于学生类推的方法理解掌握所学内容,通过直观图形或者实际问题,从分数的意义上引导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如出示时,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人,创设实际情景,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必要性,同时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分月饼直观的情景抽象表示,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然后设疑“要求这两个分数的和,可以怎样思考。”教师并直观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把的部分重合到处,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之,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表象后,学生才能在直观表象的支持下,从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规律。
三、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课堂教学内容要呈现形式多样、直观形象,体现出学法、利学利导。要达到自主、合作、创新的目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课改的教学就是要达到自主、合作、创新、师生间互动,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不能成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以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周长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切实建立周长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课件演示形象地展现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然后在周长计算方法的探讨过程,教师创设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之后,教师激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且4个角都是直角。”从而探索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4条边的总长度,不同的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所以在周长的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这样在实践中,使学生的信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了新知识的特点与规律,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学习课程理念,更新观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每堂数学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