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浅议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 读
浅议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 
                                                                    段剑英  云南大理
写作提纲  一、标题: 浅议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读
二、中心论点  浅议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读
三、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
 四、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指导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就是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单单重视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对(1~2年级)的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有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造成压抑的心理环境,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再加上阅读资源芜杂,读物缺少童趣等因素也妨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课外阅读难见成效。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不充分,后天难以弥补。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满足学生日益增大的语言信息接受能力,实在是师生共同需要努力的。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对儿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儿童早期的兴趣可以对他未来的活动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儿童幼年时就喜欢看书读报,那么长大后就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时,有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使他更积极地从事此项活动,并且推动这种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兴趣又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他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保持持久的注意。正是因为兴趣对儿童来说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在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之间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做到“如饥似渴”,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诱发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作品要“兴趣优先,儿童本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尽可能地推荐孩子们喜欢读的那些书。就是你自己读了以后很有兴趣,而且发现学生这段时间也在互相传看这样的书。为什么常常在学校当中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老师推荐给孩子的书,孩子不爱读,孩子自己找来的书,老师又无法接受,不让读。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我们推荐给孩子的书往往不够有趣,我常常说,在这样的一个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非常安静的书很难和电视、电脑、游戏网络去竞争,因为那些媒体声光色同时具备。如果一个孩子从安静的书当中得不到乐趣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是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等,所以我觉得推荐给孩子有趣的书非常的重要。
学生年龄尚幼,还不具备自己选择读物的能力。而且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等的差异和局限,作品的内容也受其影响,良莠并存。如果缺乏质疑和鉴赏能力,分不清精华与糟粕,正确与谬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的推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不定期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的阅读材料。我在向学生推荐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因势利导。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例如在语文课上学了《人有两件宝》推荐《身体的功用》一书;学了《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后,孩子们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让他们马上打开《长颈鹿的家》阅读《王二小放牛》和《一包辣椒粉》,进一步体会抗战时期儿童团员是怎样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战的。以一篇带一类,充分挖掘和语文书上的课内阅读篇目有联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有触类旁通之感。
(2)赏读节选。
许多书孩子们不爱看书是因为他们没有尝到书本内容的甜头。有时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书本时,我们会选择书中的一段先读给他们听。如推荐《谚语俗语故事》一书时,我选择了《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故事绘声绘色读了一遍,孩子们立刻对此大感兴趣。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同学之间争相传阅此书。
(3)设置悬念。
向学生推荐书前,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依据推荐书中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如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时,我问了这一些问题:人能不能在海中生活?人造卫星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黄河水是黄的?香蕉果实有没有种子?小朋友们都答不上来,又都十分着急想知道答案。顺理成章,孩子们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知识渊博”,对这套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激发兴趣——师生共同阅读。
我经常从语文配套读物中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注音读物,亲自示范阅读过程。自己读给他们听,并告诉孩子们,朗读时要怎样才能做到发音清楚、不丢字、不添字,并逐步做到流利、有感情。在每堂语文课结束前留下3--4分钟时间,师生共同念一首指定的小诗,比一比谁最先读流利。或者讲一个小故事,快到结尾时故意留着不讲,让学生打开书自己读读结局。让他们品尝到自己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深化兴趣—— 开展有组织的阅读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表演的欲望又很强烈,老师随机、随时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深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形式如口头表演童话剧、朗读、演讲、猜字谜、成语接龙等。就拿表演童话剧来说吧,学生找童话然后进行选择阅读、排练、表演。孩子们在参与比赛与相互观摩比赛的同时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例如在教了《白雪公主》、《丑小鸭》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后,我们开展一个自排童话剧的活动,引导学生去看一些其他的童话故事,为他们到图书室借了一整套的彩版《安徒生童话》,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童话编个短小的童话剧。学生们忙开了,拿着《安徒生童话》一篇一篇找自己喜欢的童话,找到后小朋友之间合作编排,进行再创造,最后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看。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
 1、保证充足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也是如此,除了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外,有丰富的书刊报纸可读,有充裕的时间去读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基本条件。怎样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首先可以及时向学生分发学校为学生统一订阅的课外书刊如《儿童画报》,《小学生新报》等,教会学生整理、保管的办法,培养学生及时阅读的好习惯。其次发挥家长的作用,要求每位学生定期由家长陪伴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一起共享。我班同学都积极响应,纷纷把家中的好书拿到了学校来。我们借鉴前苏联巴布雷什的做法,在教室墙随意地挂上了各种各样的书,无条件地向每个学生开放。另外,经常到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借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做到常借常新。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拿到自己想看的书,能在教室随意阅读。除了有丰富的阅读材料,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还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为此,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雷打不动的自由阅读时间。而在平时的课堂上,有些作业写字速度快的孩子干完手头的活儿,我就让他们自由阅读。这样定时与分散相结合,使学生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阅读时间自然增多了。
 2、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权力和空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内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课外阅读同样也不应以教师的喜好来统一学生的阅读题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成人而言,有人偏爱壮怀激烈的篇章,有人偏爱涓涓细流的小品。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老师如果把自己喜欢的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那么课外阅读就成了另一种的课堂教学了。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如果不能吸引所有的孩子走进来,那么课外阅读就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比如女孩子喜欢图文并茂的童话、诗歌,男孩子喜欢知识性的和历史性的故事。阅读速度快的就多看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就让他慢慢来。总之阅读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统一步调,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力,使每个学生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让他们在书海中畅游。
 3、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的收获
     孩子是纯真可爱的,当他们有了一点收获就会巴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而他们也十分希望知道别人收获了什么。所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合适而又十分必要。因此当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我就让他们利用课上的3分中时间来交流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是看到的一首诗、一个儿歌、或是哪个文章里的一段美妙的话、或是一个格言警句等等。孩子们特积极,课前准备了好多的内容到老师身边来预定发言的顺序。
(1)交流阅读的感悟,提升品位。
孩子在阅读时对作品的评价总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于同一个作品,或是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往往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交流的时候不但自己说,还要听别人说,让情感与情感碰撞,思维得到激发,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高自己对作品的品位。例如一生推荐了安徒生的《灰姑娘》,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各抒己见。有的说:“灰姑娘没有妈妈真惨,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有的说:“灰姑娘最终的结局是幸福的,而后妈则受到了惩罚,这叫做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还有的说:“后妈也没大错,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嘛,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啊。”
(2)共同欣赏,促进好词佳句的积累。
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的经验。低年级孩子对文本的喜欢一般是建立在对故事情节的欣赏上,而往往忽略了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因此在交流的同时,老师有意在学生推荐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这篇作品里用到了哪些好词哪些佳句,它们用得好在什么地方,教会学生初步地品位词句,懂得欣赏,从而促进积累。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而且还增强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学生从不会读到能读书、爱读书。对课外的阅读热情高涨,当看到一本好书时会迫不及待地阅读、积极地向好友推荐。当自己有所心得时,会急不可待地告诉自己的老师,得到老师赞许鼓励。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不断地从阅读中品尝成功,从成功中迈向下一次的阅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主要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建构主义理论》
3、《云南教育》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8 + 21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