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在教学中的应用
贾玉凤 山东省乐陵市
一、一题多解的含义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和大脑储备的各种思维方式,对题中数量关系进行重组、加工,由于各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信息量不尽相同,就会出现一些新奇的思路,使一道数学题得到多种不同的解法。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研究问题的特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解题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思路,思考、分析、尝试用多种途径,去解决同一道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
二、一题多解在教学中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因为一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我们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解题思路。在这种过程中,就对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
2.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应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我也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学生就有了一种挑战性,有了挑战性就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将整个课堂的气氛带动起来。既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学生们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3.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拓宽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
心理学给思维的定义是:思维是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见解与概括地反映。思维具有方向性、概括性和间接性三个特性,其中方向性是指思维沿着问题的方向发展自己。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指解决问题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寻找各种可能正确的答案,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不仅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思维。
在数学领域中,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解决别人没解决或没有完成的问题,而有些解决的问题,需要更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对人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们所说的一题多解属于后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应当是我们数学教学领域中应注意的问题。小学数学知识丰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不像大、中学里的一样,逻辑抽象性较强。可正是因为小学数学的丰富多彩,才能更好的引起小学生们的兴趣,和对数学学习产生爱好,再利用一题多解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解题的过程中。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运用一题多解,培养、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有关一题多解例题分析
例1、绿化小队第一天工作5小时,植树160棵,第二天工作8小时,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植树多少棵?
解法1:160÷5×8-160
=256-160
=96(棵)
分析:要想得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植树多少棵?”就必须知道第一天植树多少棵,第二天植树多少棵,第一天的数量已知条件中已经给出,而第二天的植数棵树却没有给出,但已知第二天工作8小时,就必须知道一小时植树多少棵,根据“第一天共作5小时,植树160棵”可得出一小时的植数棵树,就可以求出第二天植树多少棵,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种解题思路是最普通的方式,从问题入手,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分析数量关系,一步步向已知条件靠拢。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是一般学生都会想到的解法。
解法2:160÷5×(8-5)
=32×3
=96(棵)
分析:解法2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先求出一小时植树多少棵,再求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干几小时,这些时间里多植的棵数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植的棵数。
解法2以不同的视角将问题攻破,用一种比较轻巧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里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逐步将问题解决。和第一种方法比较
解法2巧妙的运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拓宽了学生想像的空间。
解法3:(8÷5)×160-160
=1.6×160-160
=96(棵)
分析:第二天的工作效率要比第一条的工作效率高,是因为第二天的效率是第一天的1.6倍,所以第二天种树的数量应是第一天的1.6倍,这样根据效率的关系求出第二天的数量,将问题解决。
这种方法从效率比出发,从另一个角度开辟了新天地,这样的训练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2中分别从不同的方位切入,得到了多种解题的方法,拓宽了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广度,丰富了学生解题的思路,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种解决的方法,我们要善于用多种思路去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培养思维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的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更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