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梁军录  陕西省合阳县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我们的课堂呈现出直观性强、     容量大、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特点。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合理利用     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实物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等技术进入我们的课堂,改变了过去那种“粉笔--黑板--教科书”的单一课堂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直观性强、容量大、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新课改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对打造高效课堂来说可谓锦上添花。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与传统教学相比,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以其直观性、动态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融入文本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1、巧用信息技术,精彩导入新课。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来导入新课。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选修内容《长恨歌》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在临潼华清池拍摄的大型歌舞“长恨歌”的前一部分,那缠绵的音乐、优美的舞蹈、演员动人的演绎深深吸引了学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这种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导课引发了他们对这个故事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故事内容探究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迅速进入了课堂主体的角色,还怕他们学不好吗?
    
 2. 选用优美乐曲,引导学生入境。
    古诗词和一些优美的散文,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选用合适的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在学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以琵琶曲《十面埋伏》为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铿锵苍凉的音乐旋律再配以沉郁悲壮的文字语言,将学生引入到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中,那滚滚而逝的江水、那斜阳下的寻常巷陌、那曾经建功立业的的英雄人物如在眼前,让学生深切体会出诗人因不被重用而抑郁悲愤的情怀。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所要营造的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我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因为“梵婀玲”就是小提琴),这样学生既能能直观的了解“和谐的旋律”,又能对“通感”这一修辞有深入的了解。
     3. 再现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作品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如果老师能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将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再现给学生,这样既能给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能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品、理解作品。
     在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我采用PPT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内囚犯被虐待、残杀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那一段黑暗的历史,形象地感知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及纳粹分子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我清楚记得当同学们看到那些图片时,有人目瞪口呆,有人泪流满面,甚至有些同学握紧了拳头。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与作者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很好地实现了学习此文的情感目标,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感情。在此情境中,无须老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情景教学,将会起到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学科涉及范围广、信息内容丰富。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置身于影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将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赤壁赋》这一课,高一学生对苏轼的了解很少,如果不给学生补充一些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学生很难理解这一课的思想精髓。于是我利用用多媒体课件将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及主要作品和与苏轼相关的一些故事展现给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排除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充实知识容量节约课时。
     在单元知识导引课中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高一学生由于在初中所学知识零散且偏重记忆,方法性不强,而且一些鉴赏文章时的专业术语匮乏。针对这种现实,结合高中语文课本是以相同体材文章为单元进行编排的特点,我经常是每单元以第一课为例将每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牵涉到的知识点、学习要求、学习步骤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知识框架或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按照我讲解的方法去学习,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学习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加强记忆。有了单元知识导引的的深度解读,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所以每单元教学我通常是第一课花费时间较长,第二课学生就基本能达到自学,第三课只须以检测题的形式进行就可以了。这样做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语文的复习课中,多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这上面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例如对文学常识和古诗词常识的复习。还可以将各个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图片,从中找到它们的联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复习,加深了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有条件的学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结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根据当代中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特点,我经常引导学生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为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好地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我还经常借助班级QQ群、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要求学生将搜集整理到的一些符合中学生学生情趣的、有吸引力的哲理故事、名人轶事、科学小品等共享,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学《兰亭集序 》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上网查询与王羲之有关的逸闻趣事,下载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诗歌作品。同学们再将查询到的资料在班内交流,这时大家虽然还没有学习课文,但对王羲之已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甚至有些同学还把搜集到的资料当做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知识性很强文章,课堂上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了许多FLASH动画及动物嬉戏图片资料,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穿插在课文的学习之中。教学结束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自然之谜》、《百科全书》和网络,还告诉他们这些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阅读更为便捷,读写结合更为密切; 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激发而不是压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
《赤壁赋》第三段中有关于曹操的描写,我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曹操的重点是什么?”配合这个问题我先播放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曹操那种气吞山河志在必得的英雄气概,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自然回答出“而今安在哉”是重点。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万能的,新课程提出教学活动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只能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宰 。
2.处理好信息技术展示与整个教学流程的关系 。
 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环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是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其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 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有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将其恰当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8 + 23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