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已读促写
马晓琴 新疆乌鲁木齐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任务。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文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
一、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
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读与写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侧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阅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作文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结合,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哪一部分印象较深刻?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好?好在哪里?如果在每节阅读课上都坚持这样做下去,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又会学着作者的样子,留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其创新能力就蕴藏在此。
二、 读写结合,已读促写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应贯穿于备课及课堂教学的
全过程。在精读、精讲中渗透写作知识,在阅读练习中使学生掌握并运用。
首先来看阅读课为什么要“动笔写”?
“阅读课”阅读课,理应重在“阅读”上,为什么时下语文教学却强调“阅读课”要遵循“读写结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读得好是理解到位的外显”,而“理解”了也并不意味着就会“运用”了。因此,“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成了教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那么,语文阅读课中的“动笔写”也用应运而生,“动笔写”既是为“读”,也为了“写”,更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直观体现。
其次来看怎么写?写什么?
“读”是“写”的基础,想“写得好”,先得“读得好”。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只有被课文中内容所感染、感动,引起发自内心的共鸣,才能影响自己的价值观,才会使阅读课文的过程生成为“披文入情”的过程,让人感动的过程;而教师能够承载语文教学的人文力量和社会责任,给学生以启迪和智慧,更让每一个教育者感受到“美丽”课堂的“魅力”!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了,体会到了,他才会有所想,才会有的写。因为有了“读”的基础,有了情、思的交织,学生才能有所“悟”,才能“写”出真情,“说”出实感,阅读课的魅力才能在“读写结合”中真实展现!
三、 读写结合,已读促写的做法。
1、观察生活,提供素材。
写作离开素材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本,作为新世
纪的语文教师,要有不断开发教育资源的意识和潜能,整合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充满激情地,想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词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应教给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方法。一方面多开展形式新颖的活动,抓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进行适时引导,从生活的小镜头、细节中捕捉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关注孩子最新动向,捕捉孩子兴奋点,探寻教师文化与孩子文化的共鸣区,诱发写作欲望,建构孩子们特有的文化世界,拓展学生作文渠道,引出作文的“源头活水”。
2、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不同内容的有价值的好书不定期地介绍给孩子,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读的好文章,激励孩子多读书看报。阅读的同时,可以背诵,号召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丰富语言积淀、储备。此外,让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这样学生就会文行笔随,挥洒自如。
3、读写结合,循序作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提出课堂要精讲多练,削枝强干,讲练结合,把练笔实实在在落实到课堂中,教师备课时要找准课文中能体现对学生作文训练点,结合文章体现读写结合切磨点的精彩片段,进行小练笔、片段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续写、仿写、改写等)。“精讲重点、尝试练笔、再读再写、循环提高”这种读写准确而巧妙的结合,使课堂上既完成度的任务,又完成一定量写的任务,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学生作文是“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起来的,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就是在仿写中逐步掌握在仿中表达思想的要领,范文的写作技巧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技能,由此实现创的飞跃。由仿到创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写作水平在极短时间内有较大提高,培养写作兴趣,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学生信息量大了,会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因而写作欲望强,更关注与己密不可分的生存环境,即兴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竞争,一个表现自我的好时机,学生的作文能力也逐步提高。
我国语文教学自古有读写并重的传统。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是基础,厚积才能薄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体现了读写自然结合论。我们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各样的片段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每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一点感受,一丝体会,找出课文的习作切入点,不时时机的交给学生一点写作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表达他的一点一滴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意识,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把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分解到每一次小练笔中来,让小练笔成为学生习作的基础,最终化零为整。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