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中的张扬个性的思考
巩宁, 新疆乌鲁木齐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标的精髓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我以为,要实现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张扬孩子的个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聆听到各级公开观摩课上,都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注重对孩子个性的释放,课堂充满活力。但我们在悉心洞察和冷静思考的同时,不免发现一些热闹课堂的背后,凸现出过分强调“维新”追求“前卫”、流行“叛逆”(一味讲批判,摒弃优秀的文化遗产),及放任、随意、哗众取宠、本末倒置的危险倾向,部分教师的教学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大致如下:
一、“多元解读”变成了“多元标准”
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实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学生自由自在漫游在自己思想的国度里),让学生用个体文本解读的结果替代文本原有的意义。比如《司马光砸缸》一课“除了砸钢救人外,你还有其他救人的办法吗?”再如《称象》中“除了曹冲的那种方法外,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众说风云,各执其词。
思考与对策:“放手”不等于“放羊”。
尽管“一千个读者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而不是解读成薛宝钗。同样道理,我们在解读同一文本时,若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一味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只会让教学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所以,我认为在处理“多元解读”与“标准导向”的辨证关系时,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再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合理的文本意义。(这种意义急有独特个性的一面,又有共性标准的一面。)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时,让学生是“想做落花生还是苹果,石榴”其中一类人”展开实话实说式的辩论,这就是采用了“先放后引、先求异再求同”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个性化解读”误成了“多元价值观”
时下的语文教学在“多元解读”新的指导下,允许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重新赋予新意义。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成了“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提问学生: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有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狐狸失败了不气馁,顽强、奋斗不息的那股劲儿时,老师不但没有进行正确指引,反而对此“创新见解”予以大加赞赏,允许孩子持这种思想价值观,我认为,这样会给孩子们造成思想、人生价值观上的混乱。试想,长此以往地教学下去,我们难保不培养一些聪明机智、自私自利又不择手段的“狐狸”和善于钻空子、不求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们,那将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啊?
思考与对策:“谬论”不等于“真理”,要重视对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这些误区,我认为正确的对策是提供平等对话,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见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贯穿于日常语文教学中 。”如我教《麻雀》一文,课文学到小麻雀遇到危险时,我引导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孩子们,有的说:“我不会冲出去和猎狗斗争,因为这样是以卵击石,白白送死很不值。”面对孩子的发言,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把问题重新抛给孩子:“那有没有同学像老麻雀那样做呢?为什么?”有孩子说:“我会试试的,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试试有可能战胜对手。”“有道理,弱者不能总受人欺负,在紧要关头要懂得反抗。”我不失时机加把火。孩子们马上开始响应,抢着说:“论实力,老麻雀当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在它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母爱的力量让它不顾一切了。”“老麻雀不会眼睁睁看亲骨肉被吃掉,所以奋起反抗。”……“对,母爱使老麻雀不去考虑这是不是‘以卵击石’,也不去盘算是否划算,更不会想救小麻雀自己会失去生命而见死不救.”经我一番富有人情味与说服力的耐心引导,先前持不与猎狗斗争观念的孩子纷纷转变看法,点头称是,并表示,今后遇到危险,在关键时候要学习老麻雀奋不顾身、勇敢的高贵品质。
三、“创新解读”理解成“叛逆解读”
时下的许多课堂,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追求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成了语文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甚至于有些教师将此设为语文首要与唯一的目标。有些教师更是恨不得让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贴上创新标签,只为能“求新立异”,甚至为创新而创新,不管教学中有无必要,也不管前面的基础知识铺垫得如何,孩子的基础训练是否扎实,教师急急忙忙“闪亮登场”地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发表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以求学生能叛逆解读闪现出“创新精神”的火花,于是乎课堂呈现一派“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的课堂“创新”难免不成为吸引目光的道具,成为哗众取宠的挡箭牌。还有的教师在课上喜欢弃传统教材而不用,另起炉灶“自编教材”,或为综合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或语文活动课,并都冠名为“大语文”,其实都忽略了最重要的根本。
思考与对策:“固本培元”中求“创新超越”
小学教育是基础,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因此语文教育首先要“恪守本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因此,我的做法是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当中求创新。如平时,我让孩子每日收集三五个跟本单元习作有关的好词,再选择一个好词创造性地说一个句子。每周说一到两则故事或见闻,再试着把它写下来,比比看,谁写得有新意,能吸引、打动同伴。这样让孩子在双基训练的日积月累中,既储备了丰富的语文素养,同时又训练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至于那些为新奇而随意改动教材、摒弃优秀传统教材而不用,自行创造教材,我个人认为,适当地补充一些书本之外的语文学习材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本是无可非议,但我们不应绝对化,意念化任意扩大、篡改教材。需知语文教材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行家们思想的化身,是经千挑万选后保留下来的经典文章。教材的适当创新是必要的,但应注重“固本培元“。
在新课改下,我们既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要继承、发扬传统教育的精华,更要 改掉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他们生活实际、能力水平相悖的东西,新课改中,只要我们能时时保持反思,对教学进行冷思考,挽过矫正,让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