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陈家洪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提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这些策略包括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以及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的现代教学模式已广泛运用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然而,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是一种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以“活动式”、“研究性”等以名称的新型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仍然没有合理的体现出来。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合 规律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 发展。 台湾林进材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指如何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成功、行为上具有优良的表现,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活动实施、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学评量实施成效,塑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以进行教师成功的学习与有效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1]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具体而全面的有效教学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得出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教师像‘实话实说’的主持人了”,“ 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了”,“ 学生‘动’起来了,语文课堂活起来了”等等对小学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好评如潮。但是,从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大声疾呼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到现在的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成了一个舞台而不是一个平台;第二,教师成为了主席而不是首席;第三,学生成了教师的上帝而不是主体;第四,合作只体现在说法上而为付出实际行动;第五,课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第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七,教学方法落后老套僵化。
三、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充实和改进。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体现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 深入教材,钻研教材,开放课堂教学,不断探讨课堂教学新途径。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范祥善1918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第10卷上的一篇题为《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善教授者,一时间内,变化多端。务使儿童对于教科书,若醴泉之甘美,而郯郯有味。能触类旁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则是上乘。故以教科书为文字之借径则可,以儿童为教科书之奴隶则不可。” [2] 对于现代语文教材的使用高低两个境界:有高境界的教师可以做到超越和发展教材;而对于低境界的教师则会在教材的更换中迷失自我,慢慢的成为教材的奴隶,把极富创意的教材变成师生的一种负担,从而无法很好的利用教材来进行教学。语文与生命有着天然的联系,生命离不开语文,语文优化着人的生命。 [3] 教师应该站在优化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使用教材,并且让学生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找到生存的依靠感和生命的归宿感,让学生更好的依托和使用教材的感,强化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进而喜欢上学习语文,从而教师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二)完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番茄太阳》时,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作者“我”情感变化的课件:“灰暗→温暖→流泪。”我根据这个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在自己的所见所问中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情感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感悟,然后或用文中的语句或用概括性的词语来回答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如:因“生活艰辛”作者“我”才“心情灰暗”;因作者看见一家人对话的美好画面才被感动得温暖起来;因盲姑娘的爱心——“捐双腿”才使作者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三)让平等交往成为师生关系的主线:师生关系应该做到教学上的授授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任务主要在课堂完成。在这个师生交往的平台上,学生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微笑和赏识,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评价,更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氛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层面深层次的平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张扬个性与价值引导的关系。最后,要处理好赏识评价与是非分辨的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朝着赏识评价的方向发展,但教育不能忽略批评和惩罚。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思维的层次,分层赏识,同时也要正视问题,艺术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给学生明确的“是非准则”,让他们的思维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在课堂上科学的做法是,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
(四)让自主合作成为学习方式的主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让文本解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题:鼓励学生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4] 语文是最有灵性的一门学科,它的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类社会和人都离不开语文,这体现了语文是现代交流的工具。这一工具能够解决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因此语文的灵性就体现在语文的实用性上,语文能够使人的听、说、读、写在社会交往中和生活中发挥着其自身灵性般的价值。其次,语文这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能够使人懂得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在品读文章和赏析文章的过程中,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变得更加的清晰和明朗了。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人们能够主动塑造出自身更美的个性,装扮出具有更美好的心灵。在小说、童话、寓言、科幻等语言世界中,还能感悟到整个宇宙的奇妙美幻。而现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经丧失了阅读能力”。 [5] 第三,人们可以通过语文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能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寻求到新的发展。第四,语文是一种人类思维的载体,语文能够使人类走向文明,而远离战争。第五,语文能促进人的综合发展,它充满着其它学科难以具有的、复杂的灵性。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备课、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1]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 人民教育. 2001(07)
[2]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姚利民. 有效学校的六个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 2002,(05) .
[4] 崔峦.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续)[J]. 小学语文教学. 2003(10).
[5] 王曦.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