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之我见
林桂英 福建省武平县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跟随着《指南》的颁发,幼儿园活动主要以活动区游戏为主,也就是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是有一个特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自主操作,获得经验,获得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发展原则。那么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人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规划。在区域规划上做到:既有利于幼儿的个别活动,又有集体活动的空间;既要符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贴近幼儿近期学习、生活内容;提供的环境就是开放的、变化的,使幼儿自主地探索、体能和发现。如:我把建构区调整为唐老鸭建构乐园、美工区调整为米菲美工坊、益智区调整为一休聪明屋、科学区调整为米奇探索屋、语言区调整为维尼书屋、表演区调整为蓝精灵剧场。在区域名称上都是采用很卡通的人物名称来命名,充满了活力和童趣,让幼儿更有兴趣进入到这些区域中去一探究竟。整个区域环境设置成开放式,允许幼儿在自主游戏时自由选择区域材料,满足幼儿随心所欲地取放。在墙面上可以给幼儿创设展示的空间,让幼儿把每次活动的成果展示在墙面上,也可以是结合区域的内容,进行布置,并根据材料的变换进行更换、补充和完善。
二、提供合理的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提供少了,区域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又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探究结果。那么,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呢?
首先,区域材料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如在米奇探索屋投放了三种不同质量的纸和不同的水,让幼儿观察三种不同纸吸水的速度和同种纸在不同水中的吸水速度,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米菲美工坊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小棍、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其次,区域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幼儿,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例如在米菲美工坊《装饰盘子》中,有提供圆形盘子、圆形的图纸、各种形状的小图形、剪刀、彩笔等,能力弱的可以选择盘子和小图形装饰,能力强点的可以自己用剪刀剪自己想要的图形,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在圆形的盘子上进行作画装饰了。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在 《认识花》这一活动中,可以提供彩色笔、蜡笔、印模、剪刀、纸、胶水、颜料等,让幼儿进行画花、印花、剪花、折花、染花、插花,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域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幼儿都获得成功感。所以,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应注意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再次,区域材料要有自检性。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要让幼儿玩过之后留下痕迹,并且有的材料还可以检查幼儿完成活动的质量。如:美工坊里的活动,它们玩过之后会有作品出来,就可以看到幼儿的成果,可以知道幼儿的发展程度。那在别的区域中活动结束后也要有成果,让我们知道幼儿的发展程度,这样就让我们在设计的材料上就必须要有自检性。比如米奇探索屋中的《镜子成像》试验完,幼儿就会在记录卡上做上记录,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聪明屋中的《逻辑狗》操作完之后没有记录,我们就设计了正确答案在背面,幼儿操作完后,让他们自己翻到背面去看正确答案。所以我们提供的区域材料就必须要有留下痕迹或有自检功能的。
三、进行有效的区域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还要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
首先,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团糟、乱哄哄的场面:幼儿在各个区之间玩耍奔跑,在同一个区的幼儿抢玩具,哪个区的人数超过了……告状声接连不断。而有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与幼儿共同商量,制定出一些有效的规则。比如每个幼儿在一个月内每个区都要玩过,在玩区域时要安静、要认真,选定一个区后完成任务的才可以有第二个选择区域的机会……这样给幼儿在玩区域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按规则办事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及时的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给幼儿搭一个个台阶,引领幼儿踏着台阶往上走。如在建构区中,斌斌正在把纸盒子垒高,可总是垒不到几个纸盒就倒了,斌斌看起来很沮丧。我看到他有放弃游戏的念头,就坐在他身边,拿起纸盒来说:“咦,这些纸盒怎么有的大,有的小呀,斌斌,你是怎么玩的?”斌斌看了一下老师,说:“哦,我知道了,把大的纸盒放在下面,再把小一点的摞上去,这样对齐了,再继续……” 就这样,斌斌又聚精会神的垒起了纸盒。
再次,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总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去玩,从而忽略了其它能力的培养,此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指导。如熙熙每次都去建构区,刚好今天迟了点,建构区的人数满了,他噘着嘴站在门口。我走过去,说:“我今天也想去建构区的,不过太可惜了,人数已经到了。”看着熙熙在听,就接着说:“拼图也很好玩,今天咱俩进行拼图比赛,好吗?看谁最先拼出一幅图来。”这样熙熙很自然地跟随我一起玩新的活动。第二天,我早早地跟熙熙说:“昨天你拼图太厉害了,老师都不是你的对手,今天我们来PK五子棋怎么样,看看你还能不能胜我。”听到老师这么夸他,熙熙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肯定还是我胜出的,我们下五子棋喽。”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熙熙进入的区域越来越多了。
四、注重共同的区域评价
评价是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的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解决问题,提升经验,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愿望。评价的结果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的活动情况,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幼儿的发现。如:自我评价时,以幼儿的说为主,用赞赏的目光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集体评价时教师应总结本次区域活动的情况,包括材料的利用、区域的规则、同伴的合作和分工等等,同时对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析,的出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解决问题,提升经验。
总之,在实践活动中,不管是在区域活动的空间设置上还是在材料的投放,对幼儿的观察指导、活动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智慧,鼓励幼儿去探索,让幼儿在认知、情感上获得挑战的机会,让幼儿充分用手、眼、脑去发现、去创造,让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活动得到更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