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新探
张传刚 四川省岳池县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数学学习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宽松、自然、兴趣的氛围中获取成功的喜悦。然而,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过多地给学生讲并强调知识的记忆、仿例,压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使教学变得枯燥,教学效果偏低。今天,面对新课改、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让我的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我认为:
一、培养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数学
课堂激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教学活动中,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这样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二次根式》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重点让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并让学生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运算,同时鼓励学生交流、探究。教材中在介绍二次根式的结论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活动感受这条结论,然后教师再以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出发,结合具体例子对这条结论进行分析,最后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到这条结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这条结论的数学实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如“想一想”“试一试”“动手实践”等,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兴趣。①利用“想一想”,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环节,教师尽量联系教材内容,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才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对发展思维、提升兴趣有很大的帮助。②以“试一试”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这一活动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讨论和归纳概括能力,也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易可行的几何模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又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培养积极动脑,促进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学习数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脑,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本身和掌握数学规律,寻找数学问题的突破口,得出结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提供适当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概括、有条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加以总结和补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这样不但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品质,数学教学也呈现出了实效。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主讲堂”。教师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一堂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论,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转变成真正的学习主人。要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必须用情感鼓励学生。有位名人曾说:“教育如果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要关心学生,呵护学生,更要在学习上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方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更是益友。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正确引导,耐心辅助,共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人,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取新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遵照《课程标准》,师生间彼此尊重,教学想长,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设疑、释疑。对学生提出不恰当的解题思路,教师要耐心解答,不能直观武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用科学的角度审视与帮助。另外,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姿态感染学生,用现代教学思想吸引学生,用严谨治学熏陶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学风优良的班集体,把教与学推向艺术的制高点,促进课堂教学更发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