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
杨万江 贵州省黔南州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但如果教育引导不当,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德育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应用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从多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校教育中应树立“以德育为本,品行为先”的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操作技能的学科,还应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在计算机房上课,打乱了原有的班级模式,再加上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学生的自觉性明显降低,上机记录忘记了,不按标准的程序开机等不良行为就出现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一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键盘鼠标操作和良好的文件分类习惯,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将有极大的帮助。二是在每一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方便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看似只是一些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却能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谨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果信息技术课纯粹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那就大大失去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通过带领学生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然后再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或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等,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与现实生活中来,而且能使学生更加认真的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并使之得到认同与尊重,进而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计算机的软硬件,像CPU、硬盘、内存、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教材上,一般都介绍是某国某个公司的产品。虽然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起来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如:早在700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盘;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97年6月,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亿次的银河——Ⅲ型问世;2002年8月,“龙芯一号”中央处理器初步功能测试取得成功;2005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产业部;邓中翰与中星微电子公司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的上市等。使学生在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信心。
四、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方便了知识的传播,但同样也方便了一些有害信息的扩散。如:消极的思想、不负责任的言论、黄色图片或小说、耸人听闻的“新闻”等。这些信息势必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危害,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学生沉迷计算机游戏、网络游戏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个例也不在少数,轻者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重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一是要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游戏,让他们明白游戏只是游戏,游戏是用来给人放松心情,打发休闲时间的东西,网络游戏是虚幻的,不能代替我们的生活,从而教育学生提高自控能力,不沉溺于虚拟时空与计算机游戏,引导他们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二是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安装防护软件,减少学生接触有害信息的机会。三是注重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安全文明上网,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抵御能力和免疫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美丑鉴别能力。
五、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讲授及上机实践过程中,进行点滴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紧密结合,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并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既为学生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本学科能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打下了基础。
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综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也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深化素质教育。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当通过开展适时渗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始终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等,以达到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