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杨志宏 四川省岳池县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两在要点,也是两个难点。阅读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如同教会了学生打开语文知识的钥匙。写作能力虽然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差异性,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维水平,写作要达到表述清楚、中心明确、完整连贯、条理清晰等要求,就应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学生的作文要“言之有物”。“物”主要来源于生活和观察,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器官去认识事物,通过思维活动进行加工,然后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具体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笔者三十六年在语文教学中全心致力探究实施,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益。这里谈点个人教法与体会和同行共勉。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把学生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选择赛读作为激发兴趣的方式,在活动课经常举办“我要读好书”。很快,学生被一篇精彩的课文吸引,被优美的词句所感动,读书兴趣高涨,这时学生急切渴求获得美词佳句的来源。因势利导,教师便精选中外名篇课文、古代诗歌等有益于学生教育的书目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阅读、笔记。自发阅读的渴求,促成了本班学生浓厚的读书氛围。在读、记、讲的过程中,书中知识逐渐拓宽了学生视野,语文基础能力得到了提高,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知识的融合,潜移默化为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增强,也为写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基础,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它还携带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负,起着传递文化、构建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以阅读兴趣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开展阅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将学生编成阅读活动小组,组长由全体学生选举产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他能将自发的组织组员阅读并领导学生开展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进行更高效的阅读。各组组长并制订阅读方案和竞赛计划,交由班长,然后集体通过执行,教师鼓励并赞同各组组长的读书竞赛计划。(2)教师与班干部会议倡导建立班级图书角,由班长宣布,学生纷纷赞同并捐出了不同内容而又适合本学年段阅读的课外读物,由组长专管,期末照样归还。此间,我与购买《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友谊卡格言》等丰富班级书源,方便了学生阅读并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集体观念和竞赛意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3)利用朗读,教师加以正确辅导,给学生展示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谁朗读时有感情,谁能把文中主要内容口头表述出来,难能演讲故事等活动,由教师与班干部公正评价,给予奖励和鼓励,最后教师作适时示范和点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信心,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能力。
三、精心指导,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写作过程行为的唯一执行者和完成者。从产生写作动机,到构思文章框架,再到动笔起草,直到最后定稿完成,都是由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完成。教师要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坚持写作原则,精心指导①要感悟生活,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进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受。②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作文的创新精神,写出自己要说的话。③以新激趣,就是以新内容、新的训练产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新想法,描写新事物,出示新题目,用新材料,让学生耳目一新,想写爱写。④以美激趣。可以用美的事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美的言词激发学生美好的联想来表现出美的事物。⑤以情激趣,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也就是让学生写动情的,令人喜爱的,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就能产生异于寻常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精心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表达方式、用词用句等,让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写作主动性就会增强。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人们一生中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两项基本能力。我一贯以为,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要从小学抓起,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让学生把感悟生活、品味名作和思维表达能力结合起来,把阅读、思考、写作结合起来,把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体现出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动笔为文,在现代教学思考指导下,自觉地坚持读写实践,就会迅速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和语文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