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地理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地理能力
                                                                 晏瑞波 云南省
内容摘要 :本文总结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教师又当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减轻了学习负担,愉悦的达到了提高自身的地理能力,让我们教师也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空间思维能力    条理性   语言组织能力
 
正文:
 
地理学科是很奇怪,在大学教育中归属于理学, 但是在高中教学阶段,地理又属于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这充分说明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如此一来,就给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带来了一些困难,在教学中不能采用纯文科教学方法,也不能用纯理科教学方法,这个度很是不好把握,稍有不妥就达不到教学效果。 我思考再三,这种做法还是不得法的,我们只要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很轻松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且还是有章可循的。为应付地理高考,只要掌握二个方面的能力就够了。
 
第一点、              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突出地理中的一个“理”字。
 
这一点更多的体现在必修一中的自然地理里,特别是讲到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基本上是全部靠个人的空间思维能力来理解。这一部分是高考中反复出题的重要知识点,更是一个难点,想通过死记硬背是绝对不可能,这里面的试题是千变万化的,非得理解不可。又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有些人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些,那么我们教师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平常要求学生多看必修一第19页三幅太阳光照图,那如何看呢?首先看太阳光从哪里照射过来,哪里被照亮,哪里没有被照亮,就这要静态的看图比较容易理解些。其次是当太阳移动时,晨昏线如何变动,各地昼长、太阳高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找两点进行比较,再移动太阳直射点,再比较,如此反复。这一部分借助多媒体学生就更好理解了,没有多媒体的,可以让学生发现三幅图里有个共同点,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始终是保持垂直的关系。为简单起见,我就经常用两垂直木条演示,横向木条代表太阳直射点,纵向木条代表晨昏线,当横向木条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纵向木条如何移动,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总结,就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还有最近几年高考题连续出了等值线的试题,关于等值线我有自己的理解。象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上就有关于河流流向与等值线弯曲方向相反,与洋流流向相同的说法,还有什么“高高纬,低低纬”,难道这么说是让学生记住不成,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只要理解了就不怕题型的千变万化。到底该怎么讲呢?首先还是弄清楚什么叫等值线,其实他就是值
相等的点的连线,在这个连线上,值一定是相等的,如若不然,就不能叫等值线了。要是同一个水平面上值相等,那么等值线就是一条水平线,而现实情况下哪有这么刚刚好的事,不是这个高一点,就是那个低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同一个水平面上本来值不想等还非得要我们画出值相等的线,那我只能是把高的降低,低的升高才能等呀,如此等值线就有了弯曲。进而再看如何弯曲,我们发现越是向值大的那个方向弯曲的,说明它事实上越低,越是象值小的那个方向弯曲的,说明它事实上越高,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把高的降低,把低的升高。这就是等值线的本质所在,只要理解了,管它是等温线、等压线、等潜水位线、等深线、等盐度线什么的,本质上都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单位不同罢了。当然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需要我们长时间的锻炼,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我们教师最好在高一、高二时期就有意去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免得等高三了来不及了,我平常就是这样做的。
 
第二点、              考查学生答题的条理性能力
我们地理学科有很强的条理性,总的来说地理学科就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几乎在所有试题中我们就明显的看到大题的答案都是分为这两大块的,例如上海为什么成为我国第一大港?自然方面有:港阔水深,利于行船;地形平坦,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利于筑港;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水运十分便利;同时又是我国南北航运航线的中心。人文条件:以上海市为依托;经济腹地广阔而且经济发达。高一学生只要能答出要点即可,但到了高二、高三就不行了,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除了能答出要点之外,还得把主次分开,先说主要原因,再说次要原因,在这里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可以混谈。上海港能成为我国第一大港主要还是人文条件中的经济腹地广阔,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放第一要点,那么可以混谈为什么还要说这呢?这样想有利于学生在答题时有个清醒的思路,免得想一点写一点,到头来甚至还发现有重复的要点。还有答为什么渤海赤潮现象严重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先说环渤海地区重化工工业发达,排放废弃物多,其次再说它是个半封闭式港湾。你可以设想下如果不是人文排放过多的话哪怕它是个全封闭式港湾又如何呢?
因此,在答所有地理试题时我们都是想着有自然和人文两个条件,只不过是有的是自然条件为主,人文条件就不再说了,也有的是以人文条件为主,自然条件就不说了,当然我们为安全起见,两个方面还都得想一想,以免遗漏。例如说在南方为什么以轻工业为主,因为工业的地域性不强,自然条件就不予考虑了,就主要考虑人文条件。还有像回答南亚地区多水灾的原因是时,更多的是考虑自然原因中的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的不稳定性和地势的低平,在这里有人为破环自然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进而河道淤塞,排水不畅的原因,但在这里是很次要的,可以不说。不过像上述两例只有人文条件或只有自然条件的当属少数,绝大部分还是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的结果。像我们经常要说到全球变暖问题,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多,那么人家问道为什二氧化碳浓度增多了?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被吸收的少了而排放的多了,当然话不能这么说,要真的这么说的就等于什么也没说一样。在这里自然条件猛地一看没有,森林面积的减少其实就是自然原因,只不过是人为造成的罢了,又归为人文条件里了,还有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条件就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仔细想来它还是有我们说的那两大条件。
说到条理性我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就是我们常让学生看地图,总是说要学好地理必
须学会看图,而他们总是不知道看什么好,没有方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看一个地区的两大模块,自然和人文。例如看到非洲和拉丁美洲时,重点的看它的自然概况,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人文条件就是次要的了,因为这里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对世界影响较小,相比较而言,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更突出。那么如果要看到欧美就不一样了,这里的自然概况和人文环境同样重要,但不至于象对待中国那样面面俱到,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了解的太详细,我们高中学生没有那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个美国人。象看到美国地图时要知道它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形区,以及气候和农业类型就可以了,至于他的城市这么多,真正重要的就是西部的旧金山,南部的休斯敦,东部的纽约和底特律,剩下的要我们记住的就寥寥了,为此很多时候在做试题时我们可能知道的不是太清楚,但是根据直觉还是可以蒙的出来的。还有如果考试中有印度地图的城市填空,我们只要平时掌握了孟买、班加罗尔的大概位置即可迎刃而解。
总之我个人以为地理的条理性强的例子比比皆是,遇到题时,首先要想答这一题的条理是什么?要点有哪些?把提纲列出来?这样一来地理得分就非常容易了。比如有一年的模拟考试题问为什么俄罗斯人把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要说提纲就非常的简单,就是要答伏尔加河对俄罗斯的影响大,要不怎么能成为其母亲河呢?那么怎样才算影响大呢?从自然方面说象流量、长度、流域面积等方面考虑,人文方面就是考虑灌溉、发电、航运等,这么一来这一题答案的轮廓就出来了,想不得高分就难了。我经常就教育我的学生,做题时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答题的条理性,知道了条理比记住答案要强得多了,既不用死记硬背,不会忘记,还对自己能力也是个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认为高中环节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的二个能力,以及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所采起的应对措施,让学生轻松的学地理,根本不需要背,也能够学会地理。当然啦,有些是别人已经给总结很好的语句最好记住,例如说新疆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我国旱涝频繁的原因是受季风控制,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当然像这样总结很好的语句在地理上还是很少见的。最后我要说的是,当中我的一些肤浅做法必然有所失,但也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希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0 + 23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