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管理初探
王成瑞 四川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未满14周岁的孩子们。近年来对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的剖析越来越深入,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压力越来越大。事实上,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像报道的那样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还在加强。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1260万人,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仅我校数据显示:在校生720人,留守儿童594人,留守儿童的比例占在校生82.5%;而且有着扩大化的趋势。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监护的509人,占留守儿童的85.7%;由其亲戚代为监护的38人,占留守儿童的6.38%;无人监护的47人,占留守儿童的7.9%。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留守儿童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特殊监护带来的影响
教育缺失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二是亲友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亲友监护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三是寄养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的邻居代管的监护方式,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情感缺失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缺失。
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纪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他们大多是物质生活上照顾孩子,安全上保护孩子,学习上除了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没有能力更科学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辈们讲的事情或问的问题,大部分祖辈们的回答或解释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期望,不具备启发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们无视孩子的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模仿能力极强的特点。这部分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与学校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孩子接受的爱中溺爱占主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将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心里话没有地方说,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变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观,表现为暴躁、冷漠、内向、任性等性格特点。
道德缺陷。
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带孩子的最现实做法。他们对孙辈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质生活上虽得到了满足,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每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随便打人、说脏话、对人不礼貌、强要东西等)时,他们往往充当第一支持者或间接支持者,或采取置之不理。当孩子因此而生气、哭闹时,则想办法用物质或许诺来劝慰孩子,姑息纵容孩子,认为“树大自然直”, 殊不知“小来不束,大来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顿时化为灰烬。日积月累,孩子养成骄横任性,漠视规矩,对长辈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难以接受,产生对抗情绪,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严重的出现逃学、厌学、迷上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参与打架、偷盗等
留守儿童的管理
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保障资金投入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主体,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义务教育方面,要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教育模式,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就学机会;另外,改进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义务教育体制,精简就学程序,实现父母务工,子女就近入学的双重目标。其次,健全经费投入体系,积极调整财政投入方向。另外,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教育负债问题,为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完善相关制度。国家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针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应明确监护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户籍制度的调整,消除歧视和不平等教育现象;加大对侵害留守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强化监护人制度,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才能有效保护留守儿童。
家庭应担当应有职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学校应强化教育措施
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乡村中小学校,应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学校办学功能,充分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比如,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学校定期联系机制,进行家庭访问和学生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还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侧重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新型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体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明确自身职责,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公平和健康教育,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健康、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