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方言”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赖华燕 江西省 谢 兵 江西省
关键词:方言 困扰 因势利导 破茧成蛹 为我所用
文章摘要:广骛农村,方言多多,枝繁叶茂且根深蒂固,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困扰。如何走出困扰,我们任课教师就得紧密联系本地、本班学生实际,方法多多,因势利导,破茧成蛹,变方言困扰为为我所用。
2007年8月,我从南昌师专毕业后,胜利地被区教育局安排到了家乡的一所小学负责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八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收获了不少,感受也颇深。人们都说,农村教师难当,那毕业班的语文课就更难上,就农村“方言”问题,就是小学生在作文习作上的一大困扰,直接影响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扰,让“方言”为我所用?以下是我的有益尝试:
一、“方言”种种,枝繁叶茂
世人都知道普通话是中国人的国语,举国上下都在推广的普通话,这是世界公认的华语发展必然性。但在中国广骛的农村“方言”根深蒂固,成了中国千百年来难以解决的语言交流瓶颈,这无疑会给学生的作文习作带来负面影响。“方言”,顾名思义就是“地方语言”、“乡土话”、“家乡话”,只要是在农村工作或生活过的人,都无不喜闻乐见。下面,我例举我家乡的部分方言,以飨读者。在我们家乡有一个不足八百人的小圩场,二十八姓氏中,称谓妈妈的叫声就有“阿娘”“阿姐”“麽”“歪佬”“俺”“阿wao”“阿牛”“妈妈”“娘”“耶”之多,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无奇不有、趣味十足。又如,“河源声”说出得一些话与普通话就根本不搭架。种“花生”叫种“ti、tei”;种地用的“铁爬”“叫铁搭”;天上的鸟叫“diao、lei”;玉米叫“苞xou”;姑姑叫“阿娘”;“傻子”一不聪明、头脑不好用的人叫“ei佬子”“mao几diao”;水塘里的鱼叫“niu、lei”:菜园里的丝瓜叫“sei瓜”,南瓜叫“番莆”;农家中用的米筛叫“mi、sei”等……客家话说吃饭为“qia饭”;衣服叫“衫衣”;家里叫“wu、kua”;上学叫“xi、ho、tang、lei”;骂做错了事或犯了事的人为“pei 、fu”;玩水叫“gao、xu”等……“平声”最为普通,跟普通话接近,如,“盛饭”叫“装饭”;“吃饭”叫“se饭”;“夹菜”叫“ga菜”;“平板”叫“pian板”等……
二、方法多多,为我所用
面对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方言困扰,我们只有正视,不能畏惧;只有想方设法去破解、挖掘、利用,不能放用自流去容纳、存伪、摒弃,这就是去伪存真,弃瑕录用,因势利导,破茧成蛹。
(一)大力推广普通话。1、教师要以身作职、严格垂范。坚决做到用普通话教学,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在学生面前不出现方言交流现象。2、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切全国推广应用普通话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讲明白、讲具体方言在语言交流、作文习作中的利害关系。3、在学生中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回答老师提问、课堂发言一定要用普通话,与同学与家人交流也一定要应用好普通话。总之,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自觉养成说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二)全力揭根揭底。1、教师要善于收集、箩例来自本村方本学区内出现过的各种方言,了解掌握怎样用普通话解惑表达方言,变困扰方言为有趣方言,乐于当好学生的“翻译官”。2、开好“方言”专题班队会,开放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方言大鸣大放,可以是自娱自乐,即自说自家方言,自己用普通话表达给同学们听;也可以是我说他随、你说我答,即我说方言,他人用普通话来答,你说方言,我用普通话来答。一次方言专题班队会会显得特别有趣、特别热闹,当有的方言无法用普通话来表达时,就会立刻引发哄堂大笑,这时方言在语言交流上的弊端自然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逞势而上,全力揭根揭底。有些方言与普通话根本不搭架的,就应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怎样用普通话来表达,如:“河源声”说的“扭勒”就是“鱼”;“搞xiu”就是“玩水”;又如:本文前面所例十种对母亲的喊声中,只有“妈妈”“娘”“母亲”符合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其他八种都使人难以想象、理解。3、教师应注意修正学生在因方言困扰而出现在作文习作中的错误,例如,“放学了,校门刚打开,我一眼就看见‘阿公’在急等着我……”。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就应及时指出:这段话写的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话,但句子中的“阿公”是方言表达,很多人理解不了,用普通话表达是“爷爷”,这样谁都能看得懂、读得懂了。又如,一位小女孩在一篇习作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下午放学后,我很快回到家,一放下书包就赶紧去地里帮耶种苞屑……”当你看到这样的文章陈述,就应当首先肯定,“你是一个很爱劳动的小女孩,好样的,但你文章中的帮‘耶’是方言,应改为‘妈妈’或‘母亲’、‘娘’,不然,谁都读不懂你帮得是谁。种“苞XOU”,应改为“玉米”,这样,大家都一目了然,知道是什么植物。很自然,实践会让你知道,学生用方言表达、陈述,也有他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他所表达的一定是真情实感,这十分有利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关健是你是否能正确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来表达。
(三)倾力反复训练。“方言”说多了,写多了,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就多了,错别字多了,句义、文义就变了;随之引发出的笑话来了,同学间的矛盾发生了。这不仅影响班风、学风,还严重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比如,有一个说|“河源声”的学生在一篇寒假日记里写到:“过年的夜布,哦伢佬骂哦阿哥嘿冇用鬼……|”这本是几句很普通的话,也是真实话,却被同桌无意口传径出,这下可热闹了,你说我笑,引发全班哄堂大笑;这下可苦了该孩子伤心了一个上午。因为这短短几句话有一连串的不解之意,象“夜布”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哦”是我;“伢佬”是爸爸;“嘿”是是一个;“冇用鬼”是做事无能或挣钱无力的人,这也难怪同学们会捧腹大笑,要说,这都是“方言”惹得祸。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有的不能公开,不能寻欢作乐,更不用说指责、谩骂,只有鼓励、激励,只有反复训练、不断纠正,才能达到方言为我所用的真正目的。
通过几年的有益尝试,我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的认同、赞许,变方言为活用普通话,为学生走出方言困扰,通达国语之路,在作文习作、人际交流上,做出了基础性成绩,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很快,老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