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我见
杨文娟 广西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可塑性强,比较听话,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生活实际,从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良好 行为习惯 小学生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归根结底还是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好的行为习惯让人一生受其益,坏的行为习惯让人一生受其累。
想要让一颗小树苗茁壮成长,必须要从根基做起,而让一个孩子长大成才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者联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较低,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养成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平时的实践和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培养自律能力
小学期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比较听话,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一)说理教育。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可以帮他统计一下一天或者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让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花钱买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榜样教育。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较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比如,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学生,班级制作小板凳的时候,他直到做了五次才基本成功。他凭借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最后他成功了。正因为小时候就培养了做事有信心,有恒心的好习惯,他才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仪式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你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你们应该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除了进行爱国教育外,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如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故事比赛等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刻苦拼搏的精神。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宠溺纵容,任由孩子任性而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不闻不问,不加以管教,从而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还有的家庭,家长自己都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随地吐痰、随意扔果皮纸屑、满嘴粗话脏话、不讲卫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虽然教师在学校要求学生树立各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回到家后,孩子更容易学习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对他们的生活细节多加关注,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自己也要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教育孩子注重形象,自己也要文明穿戴,举止得体;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自己也要爱戴老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很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时,家长不仅要多和孩子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还要请家里的长辈给予足够的关注,时常关心孩子,请学校老师多加留意,出现不良生活习惯的苗头及时加以制止,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以身作则,增强感召力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思想、守纪、学习、工作作风等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成为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典范。如在劳动课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要想让学生保持教室干净整洁,教师可以自觉捡起地上的废纸,扶正课桌椅子,学生在这种影响下也会自觉坚持学习的。要想让学生学会守时守纪,教师平时上课要提前赶到教室,这样学生也不会有迟到的习惯。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制定一套评比制度,开展“最讲文明小组”、“最爱学习小组”、“最讲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讲学生分成小组,挑选合适的学生当小组长,由小组长互相督促检查,给小组的行为习惯打分,每个月总评一次。每个月的评比活动中,由大家选出做得最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和奖励,倡导大家向他们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对一些表现不够好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心来关怀和鼓励他们,不能疏远冷淡了他们,善于从小事件中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并加以鼓励,引导他们也走上正确的道路,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