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谭建静 广西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文是小学语文中学生自由发挥程度最大,最能直接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部分。本文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出发,贯彻实施在作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能力 作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作文作为小学语文中学生自由发挥程度最大,体现学生语文能力最直接的一部分内容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略谈几点思考。
一、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下工夫,拓展知识范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平时的经常阅读,掌握了大量的材料,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很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所思所想,而不会出现一肚子想法,满脑子感慨却不知该怎么说出来的尴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史学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使学生对这些名人简单的羡慕逐渐演变到渴望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不少人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他们担心小学生的年龄不适合阅读那些名著名篇,其实这大可不必。一方面,我们并不要求小学生领会多少名著的内在精髓,只要他们能理解起码的教学情节,能够运用甚至即使模仿一些语句修辞等就足够了,至于作品的思想和灵魂,完全可以留待以后再去体会。实际上大多数的成年人也是在反复阅读后才能达到理解作品的境界的。另一方面,现在有不少各类名著的简化读本,少儿版和插图版,这完全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
对于当前在学生和家长中普遍存在的看作文选的风气,笔者认为,作文选中的作品作为同龄段学生作品中的佼佼者,的确有借鉴的价值,而且由于年龄上的接近,学生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其中的养分,有一定的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但就长远来看,这些作品显然不能给学生的写作水平带来质的飞跃。毕竟,长期在较低水平上徘徊,是不会有我们所期待的大幅度的提高的。
二、在日常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针对作文教学,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并发挥兴趣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的作文由被动转为主动,借以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一)选材新颖。许多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常常选择“帮助孤寡老人”、“拾金不昧”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实际上,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观察、认识事物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那些熟悉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明白“个性”在习作中的重要性,要选择“你有而别人没有的,别人所不知道的”事来写,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以小见大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内容具体。对学生作文提出的要求是“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因此,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指导与训练的重点。在这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启发。要让学生知道,在叙述一件事情时,不能干巴巴的只说大概、空洞无物。应该围绕文章中心,适当地进行具体描写。如对事件中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各方面和对过细节的描写,并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具体的启发,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领悟到“内容具体”的表达方法。“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学生对选材和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克服了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就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了。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注重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来源于生活,文章是溪水,那么生活就是源头。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要想有内容可写,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对现实生活投入热情和耐心,善于观察,乐于感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不变的和变化的事物。曾经有一位家长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领着7岁孩子走过田野,那时正值春天,麦苗刚刚返青,孩子一见麦苗就对妈妈说:“看那些韭菜多好呀,给我捏饺子吃吧。”妈妈赶紧纠正说:那是麦苗,不是韭菜。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反思,也许在这个地方、这件事上妈妈可以及时纠正这个错误,如果家长不在身边呢?那这个错误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假如当孩子有这样的错误出现时,家长拿出一些韭菜与麦苗放在一起,让他亲自去辨认,不但纠正了错误,还可以教给他区辨事物的方法,以后再遇到其他事情,他也会想办法去分辨,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这就是常说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对学生作文情感的激发
一篇作文的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仅仅停留在就事写事的水平上,从中体会不到他们的情感,文章读来毫无激情。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不妨试一试:(1)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生活气息的文章。(2)进行恰当的鼓励。对学生的作文应该采取赏识教育的原则,在每次习作后,要将写得好的文章、片段或几句话当堂读给学生们听。组织学生进行评议,然后分别给予表扬和奖励。(3)用热情感染学生的情绪。有感情朗读是具有感染性特征的,教师的有感情朗读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成为整个小学教育界都在关注的热点。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同时,把教学中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好的办法、观点进行交流。博采众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