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梁培林  广西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都是反映客观事物、自然事物、社会生活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他们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围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都是反映客观事物、自然事物、社会生活的。学生在学习中无论是理解字、词、句、段,还是理解全篇中心思想都离不开联系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实践证明,每个人的创造思维又都是在积累了一定知识和具有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他们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围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
小学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特点,结合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会读书的例子,教学这些课文最终目的在于不是用教师‘教’,而是学生自己能读书。”所以从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的基本技法入手,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习方法,发展创造思维,培养才能。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创造思维呢?
一、教给方法,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认真阅读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所谓阅读课文,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中理解课文。它的教法与讲读课教法不同,不能像讲读课那样精讲细讲,也就是说教师放手和学生独立的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学生应该在自学上下工夫,多数问题要在“读”中自行解决。实现这一目标要体现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要因文而异,提示自学方法然后布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但要注意教材类型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同。如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阅读,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从文章的题目你可以了解到什么?
以前读过哪些类似的文章?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思路怎样?
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
是抒情的还是写景状物的?
然后课内再不断提出预习要求,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现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的阅读过程。按照这个规律,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所以要以形成动机为开端,教师因势利导,先向学生说明预习的目的及重要性,提出预习中的差异要求。然后在每篇课文的第一课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对预习好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有了动机,才能养成好的预习习惯。
最后,培养思维能力离不开广泛阅读的兴趣爱好。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平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寻找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例如,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回答出来。有次在课堂上,一位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蜘蛛的网可以粘住小昆虫,却不会粘住它自己呢?”我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于是,只好急中生智对大家说:“你们都想想,看谁能想出答案来?”这时,有位学生举手答道:“我知道,因为蜘蛛的身上有油,不会被粘住!”在夸奖完他之后,我又问道:“那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他答道“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上面看到的。”由此可见,课本上的知识不能解答他们的疑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阅读适当的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课外学习经历。
二、利用教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具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思维能力又不强,对抽象知识、概念理解的思维过程,很难完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小学教材中图文并茂的课文对小学生最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小学生对彩图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反复观察插图,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观察顺序,让学生口述观察结果,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看图观察,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又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便可跨入新的台阶。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真思维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觉思维。那么,如何来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呢?光靠教材本身的情趣是不够的,还需要靠教育的艺术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所以,教育首先要做到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其次,朗读时要读得入情入境、绘声绘色,使学生的思维在兴致中得到发展。
四、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一层。
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者为了让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首先可以拟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边读边思考:三个牧童分手后,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是作者概括幸福的含义呢?全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就推进了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这样教师摆正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抓住重点各抒己见,解决了问题,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与独立思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多种多样,选用哪一种要根据教材、学生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只有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发展创造思维最根本的前提。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1 + 13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