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论出课堂精彩 提高课堂效率
                                            论出课堂精彩 提高课堂效率
                                                              於丹萍  浙江
 一、科学讨论课的基本现状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特别注重采用“讨论”这一环节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但是,反思我们的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就可以发现有诸多的问题:讨论的时候“热热闹闹”,部分学生“手舞足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交流汇报时“冷冷清清”,发言总是几个“活跃”的学生,汇报的活动似乎成了几个人主宰的“新闻发布会”,或者汇报内容重复等。这都说明学生的多数讨论是无效讨论,而且大部分是教师“让”学生去讨论,而不是学生自己“想”讨论。所以如何转被动讨论为主动讨论就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让讨论变成学习的动力。
二、应对策略
    小学科学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1、将模糊的问题“争”出来
在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或老师演示实验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案例】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降水量的测量》这课,学生对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都有一些的模糊或不全面的认识。教师往往先从雨的来源问起,然后教学生如何测量雨的多少。可以对于降水,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它们的来源,这种时候让学生去争一争,可以更加有深刻的印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同学来根据降水量的名称来猜测
    一下怎么样天气情况属于降水?
生:雨是从天生掉下来的,应该算降水。
生:那雪也算。
生:冰雹也会从天而降。
生:那雾算吗?
生:不算,雾又不是从天而降的。
生:怎么不算,雾也是在空气中慢慢形成,像仙境里的雾慢慢会动,我想最
    后也会沉下来的。
生:那雾要怎么测量呢?
生:这个……
这短暂的交流讨论后,老师再展示关于降水量的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有针对性阅读理解,引导他们思考。我们看到,这个简短的讨论环节使学生更加地关注科学现象背后的实质,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广度及深度,减少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看热闹”的现象,推动了探究的进程。
2、将隐藏的问题“挖”出来
    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
   【案例】
    例如四年级上册《温度与气温》一课,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难点,而规范的读数方法是关键,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仪器还是比较少,这些细节问题他们几乎不会考虑到。教学中,结合一定的情景,我设置了疑问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认识读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到讲台按不同的方法读出温度计的温度,一般情况他们的读数会不一样,此时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师:几位同学的读数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位同学他是从上往下看,第二位是从下往上看,第三位是平着看过
    去的。
师:那么谁的读数才是最可能准确的呢?
生:可能是第三位同学。
师:同一个气温环境下,为什么他们的读出的温度不一样?
生:可能温度计有的没悬空,有的可能碰到手心了吧!
生:估计是拿的地方不对。
生:会不会有的温度计碰到其他东西了?
生:……
由于部分内容属于课本延伸,问题比较细致,另外还涉及到眼睛视线角度与视觉偏差的问题,老师须画出简图帮助学生理解作答。通过小组讨论及总结,学生认识到前后两种的方法会对读数产生误差及其原因,从而规范了的读数方法,理解了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也使得“测气温”的这一后继活动能顺利地开展。
【案例】
例如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许多课例都是以问题作为开端,这两节课也不例外。教材一开始提出问题: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吗?为此许多教师创设了不断溶解食盐的情境,让学生明白食盐不能一直溶解下去。
于是,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在讲台和学生桌上都摆放三种烧杯(200ml、100ml、50ml)和两个装着不同水量的相同烧杯。当学生提出“水中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呢?”时,教师即可指着三个大小不同的烧杯问:你是指哪个杯?是水多的杯还是水少的杯?这个被忽略的问题其实是在暗示学生要关注水量,只有确定了水量猜能研究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
师:将一小勺食盐倒入水中,搅拌几下。
生:食盐溶解了。
师:再加入一小勺,搅拌几下。
生:食盐又溶解了。
师:再加盐,再搅拌……
师:食盐能在水里无限制地溶解吗?
生:不能。
生:那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
师:你是指那个杯?是水多的杯还是水少的杯?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被忽略的水量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可回答的、可研究的简单问题了。
3、将境中的问题“拎”出来
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思维和步骤一步步进行学习和探究,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不一定和教师一样。如果能把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想研究的内容提到课堂中来,想必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案例】
    例如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在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溶解概念时,让孩子们直接通过比较三种物质:食盐、面粉、沙子放入水中的状态,其实很多学生看不太清楚,到底怎么样就是溶解。如果此时有一定的先入为主的情境支撑,对于实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想必在讨论时会更加分明。
师:播放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个商人挑着两袋盐过河以后,商人发现盐袋
    变轻了。看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和想问的吗?
    生:可能是一部分盐在水里融化了。
    生:盐在水中溶解了。
    生:盐化在水中,水会变咸的。
    生:盐在水里溶化是怎么回事?
    生:哪些东西放到水里能溶化呢?
    生:……
用一定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兴趣,比单纯直接用实验比较不同现象来的更有效,学生接下去的讨论也会更有目的性。
    【案例】
    例如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在前面刚刚上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不同》后,紧接着又要学生理解快慢与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点困难,很多同学在猜测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时,都提出了加点水,可能就溶解的快些,其实不然。如果学生这个知识点没有事实支撑,的确是很难分清楚,于是教师需要提供学生比较贴近生活的情境,将困难化简。
师:老师最近有一件烦心事,家里的小宝宝嘴角发炎,大夫给开了维生素B2这                 
种黄色小药片,但小孩子不能直接吃药片,我只能把药片化在水里给孩子喂
下去。同学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快地溶解这种药片呢?
生:用筷子搅拌。
生:把水换成热水。
生:把药片碾碎。
生:把药片碾碎后再用筷子搅拌。
生……
    教师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真实亲切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一开课的时候就做好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稍后就可以自然地进入研究状态。并且不会将溶解速度和溶解能力混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三、总结
    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1 + 14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