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学科融合的策略研究
方婷 浙江
摘要:目前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很少交流,音乐课堂元素单一,缺少新意。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现状的分析,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尝试与语文、美术、体育学科相结合,从“语音同步”、“音画交融”、“音体对接”、“师师交流”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综合性音乐课堂的开展,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等音乐表现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字:低段 学科融合
一、现状及思考
(一)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现状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的,各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特别是音乐,作为一门集娱乐与美育于一身的建立在人文学科之中的特殊学科,它可以渗透到其它各学科中。而在音乐中也可以找到其它学科的踪影,它生动活波,直观形象,贴近生活。可是,现在的音乐学科却仿佛是学校的“X man”,音乐教师与他科教师也成了“远亲”。很多老师在排练诵读类节目时都会想到请音乐老师帮忙,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音乐老师却很少向其他老师请教的习惯。
(二)现状引起的思考与设想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低段音乐课堂教学可以与语文、体育、美术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随着音乐教育目标向多元化教育的转变,怎样有效的深入并丰富低段音乐课堂,是作为音乐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所应研究的内容。
二、概念界定
(一)音乐表现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段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在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时,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由于我校生源多为外来务工子女,音乐基础几乎为零。结合实际情况,我校低段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的要求起点更低。音乐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体会歌曲情感、理解歌曲内容、提高演唱能力为目标。
(二)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策略研究
(一)“语音”同步——帮助学生体会歌曲的感情
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音乐把文字衬托的更耀眼,而文字也促进了音乐的体会感受。语言文字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饱满丰富,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1.情绪渲染,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江南》这首诗是汉代民歌,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嬉戏游乐的鱼儿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在我的描述下想象鱼儿在莲下嬉戏,采莲人在湖上欢快劳动的场景。然后轻轻的摇摆身体朗诵诗歌。当每个孩子的脸上都荡漾着喜悦的笑脸时,音乐再缓缓进入。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要抒发的感情,所以每次唱《江南》时,笑容都十分灿烂。这也是对歌曲情绪最直接的表现。
2.情景描述,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对于低段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唱一首歌只是音乐教学的结果。而音乐教师更要注重传授的过程。比如一年级的《春晓》。古诗是孩子们进入小学课堂后第一次接触古文,与其他文章相较更为生涩难懂。许多孩子可能早就会背诵了,可只认其字,不懂其意。音乐教学不仅是教孩子唱歌,更要让他们懂得歌曲中所要阐述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向语文老师请教。《春晓》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一直酣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声声。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了缤纷的落花。这首古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的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我在阐述诗意时搭配春天清脆的鸟叫声,观看花落满地的图片,十分直观的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感情。当学习歌曲时,我先让学生们带着思想感情朗诵歌词,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3.分段故事,加强学生听辨能力
低段年级的欣赏课对音乐老师来说一直是个挑战。学生们竖起耳朵在听,却又不知道该听些什么,听懂什么。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很少。比如二年级的《百鸟朝凤》。这是一首唢呐曲。一开始听,学生因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鸟叫声十分新奇而感兴趣。可是由于这首曲子较长,慢慢地,学生就坐不住了。如果这时,教师没有把好关,这堂欣赏课就又要“打水漂”了。新教材的教学多媒体非常的人性化,他把本曲分为5个片段。而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优点,给每个段落配一个小故事。孩子最抗拒不了的就是故事。
例:《百鸟朝凤》A段:在森林王国里,有一只飞鸟之王。她和老虎狮子这些强壮的大王不同。她有金色的羽毛,闪闪发光的翅膀、色彩斑斓的外表和悠扬悦耳的鸣声。她的名字叫做凤凰。(A段音乐起)这天啊是凤凰王的生日。凤凰早早的起床,神清气爽。你们听着她愉快嘹亮的歌声是不是在诉说她的好心情!说到这里时,同学们已经能够清楚的明白唢呐演奏的就是凤凰的鸣声了。
这种借助语言文字来解析辅助歌曲学习的方法让师生在学习美好歌曲的同时,也更深入的了解了曲中所体现的精神思想。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运用文学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歌曲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二)“音画”交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歌曲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1.以画导课,解读内容
导入新课是通向学习新歌的桥梁,能使学生开始就了解歌曲内容。在教学新歌时以画面为引,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为学习新歌打好基础。如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上,我在音乐声中展示出一副美丽的画面:碧绿的湖水,盛开的荷花,圆润的荷叶,蹦蹦跳跳的小青蛙。学生一看就知道这首歌曲的主角是小青蛙,唱歌时要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模仿小青蛙蹦跳的样子。这样,简单直接的就让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音画图,品味内容
在欣赏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些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内心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海上风暴》时,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等简单的符号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时我给他们讲了《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这一曲描写了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小手动起来,图纸里出现了呼啸的海风、密集的雨幕、骤闪的雷电、澎湃的巨浪……听到音乐激烈处,孩子们嘴上还会不禁喊出“哎呀,大海要把船吃掉啦”“闪电好恐怖啊”。听着这样的声音,你一定会觉得这些孩子真可爱啊!这些画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力。
3.音画再现,丰满内容
在表现《江南》这首歌时,我一直苦恼歌曲表演太单一,不够生动。突然有天想到能不能跟美术结合起来,让画面更饱满灵活。于是,我向美术老师求教。他告诉我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既直观又切合歌曲的意镜。于是,我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让他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孩子们也很兴奋的动起手来。有的画粉嫩的荷花,有的画碧绿的荷叶,还有的画五彩的游鱼。在下一节课时,我就利用学生的绘画作品当做道具,再次演绎《江南》。孩子们拿着自己绘画的荷叶、荷花、小鱼,一边唱着歌曲一边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最后课堂就好似一片莲池,每个学生都是采莲人,他们欢快的劳动着。这样的音乐课堂不再是纯粹的张嘴唱歌,而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更让我惊喜的是,在律动中孩子们的节奏更加准确了,连平时比较沉默的孩子在这活跃的气氛里也带动的出声歌唱。
音乐、美术作为艺术学科,有着不同的感染力。音乐离不开听,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将他们有机地的整合,注重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音乐的特性,灵活的进行“音画转换”,就一定会让音符与想象升华。
(三)“音体”对接——帮助学生提高歌曲的演唱能力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也需要体育技能的帮助。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科学的体育训练,可以解决学生歌唱过程中气息不稳、发声位置错误、节奏不准确等不足,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能力。
1.“铁肺”特训,控制气息
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而气息的正确运用是声乐教学基石。它是一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是发展歌唱能力的起点。在排练《江南》时,气息不够的问题就十分客观的出现了。低年级的孩子个头都不大,甜腻的嗓音非常好听。很多孩子坐着静静唱歌时表现非常好。可是一开始律动表演,声音就小的跟蚊子一样。即使我在旁鼓励他们声音放出来,也只能维持眨眼时间。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看到了一篇报告,其中指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对歌唱呼吸有帮助的达到100%。于是,我立马寻找体育老师给孩子们进行“铁肺”特训。体育老师告诉我要采用科学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法,对学生膈肌、腹肌、腰肌等方面进行强化运动训练,增强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当然,由于孩子们还小,运动量要适当。我想到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吹气球。吹气球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可我的要求不同,不是比谁吹得大、吹得快,而是在气球持续增大的基础上,谁吹得最慢。这就要求学生在吹的过程中把控住气息,尽可能均匀的吐气
2.扎稳脚跟,正确发声
我们都知道唱歌时气息要下沉。可是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仰着脖子、扯着喉咙比嗓门。特别在表演时,更加卖力,常常吼得脸红耳赤。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沉”下去,我使用了扎马步的方法。每当一个乐句开始时,就往下蹲,唱完站直,下一句开始再蹲,反复多次。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坚持一会儿就累了。可几次训练下来,就能把整首歌唱完,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他们记住这种往下坠的感觉
3.戏之有道,培养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可见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低段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节奏感。在音乐教学时,我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体育课堂中有许多经典的游戏,像丢手绢、长江与黄河、喊数抱团等。把这些学生们熟悉的游戏进行规则改编,就能成为非常好的音乐节奏训练游戏。例如,游戏“长江与黄河”。传统的作法,当教师发令“黄河”时,“黄河”成为逃跑者,“长江”成为追求跑者立即转身追“黄河”,反之亦然。我们可以把教师的“发令”改为由音乐控制,当音乐在第2个八拍、第4个八拍、第6个八拍……类似偶数拍停时,“黄河”成为逃跑者,“长江”成为追跑者追“黄河”;反之当音乐在奇数拍停时,由“长江”成为逃跑者,“黄河”成为追跑者追“长江”。又如,游戏“喊数抱团”。传统的作法由教师喊“数”,学生按教师所喊的“数”快速抱成团,没有成团的同学被淘汰。我们可以把教师喊“数”改成由音乐控制,四个八拍音乐停“2人”抱团、六个八拍停“3人”抱团、八个八拍停“4人”抱团……依次设计,游戏的内容与方法还是一样。由于游戏规则的适当改编,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音乐节奏感的训练。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密切,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在研究上起到了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低段音乐课堂教学除了和以上课程结合外,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交流,从而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四)“师师”交流,相互渗透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音乐教师要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不仅仅把其他学科融入进音乐课堂,更要把音乐渗透到生活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音乐素养。例如:广播操是学生们每天要做的活动,可是操前的原地踏步都很混乱。班主任、体育老师很苦恼。原地踏步的音乐是《小号手之歌》,2/4拍,强弱规律十分明显。因此,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们,每次踏步的左脚都要踩在强拍上。每天早操都让学生听着音乐踏步,老师时不时的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养成了听音乐的习惯。
四、结语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位老师都在心中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有精妙之处。作为音乐老师,要取各科精华,与自己的教学交融整合,更要把音乐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知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音乐中,体验音乐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敬,《刍议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音乐时空/音乐理论与实践。
2.吴琳,《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10月第5期。
3.殷秋萍,《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渗透性活动》,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第1期。
4.张默,《浅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音乐艺术特征的思考》,科教文汇。
5.岑叶波,《运用游戏法培养学生健美操音乐节奏感》,体育师友,2014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