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利用母语特点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利用母语特点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起正艳   四川省
【摘要】:
语文教育是学习母语最具民族特色的教育,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我们怎么利用母语的特点来进行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
 
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语文教育是学习母语最具民族特色的教育,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
我们学习的母语大体上就是语文,因为我们所以的书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汉语文字编写成的,学习不好语文就不能看懂其他的学科!所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载体。于漪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是啊,语文教育,在外在价值上,是母语的运用能力训练,这是其功利性的一面;在内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培育,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其非功利性的一面。可是现在的不少人忘记了这内在本质,如今的语文课变成了孩子们的“苦难修行”。在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等的不断施压下,语文课已成了枯燥的识字----抄写----背诵----检测的“题海战术”模式,孩子们成了学习的工具,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更甭提说会爱上母语。
面对这样的情势,教育人士无不急呼“救救教育,救救孩子!”因此教育的改革是势在必行。那么,我们怎么利用母语的特点来进行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呢?
一、          营造环境,拓宽学习空间。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的《自选商场》后,家长带领孩子逛逛商场,去认识自己喜欢的商品的名称,把自己吃的、用的一些商品的包装袋收集起来,认识包装袋上的字。这样一来,看起来本课教材内容要求认识的字只有十几个,但通过交流学习,不仅巩固认识了教材出示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增加了识字量,为将来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习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课外认识的字向同学汇报时,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方法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并互相提问“你是怎样快速地记住这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那些部分的书写?”也许学生的识字方法还不成熟,有的甚至还幼稚可笑,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并识记的过程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汉字的再造想象的过程。
汉语最富于形象性,能具体、鲜明、生动地表现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含有丰富的神采和无穷的韵味。例如:在我们学习到一年级的《春雨的色彩》时,通过孩子的朗读,让他们读出春雨的美,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到小动物眼中的春雨,最后再提出:“我眼中的春雨是……”让孩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到春天之美,生命之美,并主动地投身于找春天的实际行动之中。
总而言之,不管语文教育改革如何发展,但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建立在母语特点之上的。离开了母语的特点侈谈语文教学或改革,那无异于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要研究好母语的特点,以及在这个特点基础上所形成的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良传统,才能成功地将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1 + 18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