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董芝菊 四川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任务,更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实施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创新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解放孩子,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阅读理解的内容上,阅读的形式上,甚至在阅读的速度上让学生自主的把握,完全不受传统的阅读教学“齐头并进”的约束。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认知结构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难理解的部分可以反复探索;浅进的部分,可以采取一擦而过。教学过程不是由老师“牵着走”,也不是由教师逼着学生“齐步走”。这种宽松的创造性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发展每个学生各自的求知潜能,促进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在“放”字上去思考去实践。首先在时间上要“放”,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尽可能的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一定不要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再则是在空间上要“放”,即教师不能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要精讲少问,把提问质疑的权力、机会多留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整合”,把问题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因为有了思维的广度,才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在学习方法上要“放”。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发展,更要鼓励学生创造学习方法。这种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加快文章理解的进程。这样既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新的意识。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思想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这种情况,以教师为主体,“我讲你听”、“我说你写”,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来,学生就会变得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产生从重心理,思维饱和,崇尚教师,迷信书本,缺乏丰富法的想象,这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保障。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创能力呢?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抓住有利因素,让学生对某一事物或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让学生就“你是如何看待两次赛马的”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维:不光从马的力量去思考,还要从指挥马的人去思考;不光从赛马双方的准备去思考,还要从双方赛马的过程去思考;不仅从赛马的结果去思考,还要从导致结果的原因去思考。这场赛马表面上是马与马的力量之争,实际上是指挥赛马人的智慧之争。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发展中学习思维的方法、途径,逐步形成独创性和思维品质。只有不断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才能使学生不断开辟思维路径,丰富思维内容,增强创新的思维因素。
2、培养和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敏锐和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是一种灵感的进发和认识的顿悟。知觉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汉语言文字自身具有多维性,其中可直觉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进行直觉思维训练,要设计训练的“台阶”,注意层次性,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顺序进行。一方面,可根据年段的不同,设计思维训练的重点,低年级凭借词句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中高年级加强对段的直觉思维训练。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设计思维训练重点。即有些方面可作同步训练,有些方面可作异步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世上的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句话很有道理,神话中的“上天入地”如今也成为现实。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教师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自主的读一些科普作品,观看一些科普录象节目,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科幻图画或科幻写作;教学中,可以要求通过朗读把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灵活现的画面。在头脑里浮现;为了突破难疑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各种动画课件,展播录象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