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三生物复习深入理解课本概念的重要性
卢江(福建省
【摘要】高三生物的复习,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成果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做到事半功倍,付出与收获能成正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与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这即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多年高三教学经验认为书本的知识点和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建成万丈高楼!
【关键词】高三复习 概念 辨析
一转眼,毕业近20年了,时间飞逝,从青年走向中年,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做为教过几届高三毕业班的生物教师,在教与学中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高三的复习,各种各样的考试是必不可少的,每次高考前的重大考试如省质检、市质检或是近几年高考试卷,我做为高三生物的备课组长都会对每道试题认真地做总结分析:分析记录各题考查的知识点在模块几的哪一章节直至哪页哪行,试卷中的学生错误主要有哪些方面,并利用上课时间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学透书本的知识点和概念是有多么的重要!一次次的经验教训,可以发现无论是哪种级别的考试,考查的知识点肯定是在课本内,而学生做错的原因也必定是对试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概念不懂、一知半解、遗忘、理解错误等原因造成的。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知识点是非常相似而容易混淆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吃透概念和深入理解,而这些往往又是命题者最喜欢出题考查的。因此很多学生在碰到和此有关的试题就会因为这些原因判断错误而做错,甚至出现一个“怪现象”:屡次栽在同一个“坑”上!故高三复习中“回归课本”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的“经典”。做为经验丰富的高三生物老师,在复习过程中对书本中这些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一定要多花些时间讲清、辨透,并通过相关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如以下概念:
一、载体蛋白、受体蛋白、糖蛋白。这三个概念看起来差不多,很多学生始终分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载体蛋白和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它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如细胞模上运输K+和Ca2+的载体是不同的;不同生物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如水稻细胞膜上Si2+载体数量就远多于番茄,故水稻能大量吸收Si2+而番茄不能,膜的选择透过性就主要和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载体还具有饱和现象。
2.受体蛋白主要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最后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将信息传给靶细胞;突触前膜附近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是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形成的:它主要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消化道和呼吸道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细胞癌变后,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因此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
其中,受体蛋白和糖蛋白是最易混淆的,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绝大部分受体是蛋白质,其中分布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多为糖蛋白,如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就是糖蛋白,而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多为糖蛋白,但肝细胞膜上的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就不是糖蛋白而是脂蛋白。因此,在无法分得很清楚的情况下,复习时老师一定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该写受体蛋白的地方就写受体蛋白,该写糖蛋白的地方(如有关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就写糖蛋白,绝对不要等同起来。
“2010年福建省质检理综卷”26题II部分(1):其聚碘能力的大小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数量有关,很多同学就把载体蛋白写成受体蛋白或糖蛋白。
二、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光合作用可以说是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生物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热点和必考点,而这三个概念在几乎所有的光合作用类型题中都有涉及到。
图1 图2
1.概念:总光合量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植物利用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而净光合量等于总光合量减去同期内线粒体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也就是呼吸量。
2.总光合量三种表示方法(以图1为例):
(1)制造或生产的有机物;
(2)叶绿体吸收的CO2量(N):它等于植物从空气吸收的CO2(N1)+线粒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N2)
(3)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O2(m):它等被线粒体利用的O2(m1) +植物通过气孔释放到空气中的O2(m2)
3.净光合量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图1为例):
(1)积累的有机物、剩余的有机物;
(2)CO2的吸收量:指的是植物通过气孔从空气中所吸收的CO2量,也就是图1中的N1;
(3)O2的释放量:指的是植物通过叶片气孔释放到空气中的O2,也就是图1中的m2
复习过程中,此类题型基本每次大小考试中都会有它的影子,教师应特别重视,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首先要会看图,能准确分析图1或图2中哪个是净光合量,哪个是呼吸量,哪个是总光合量,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文字部分设计的问题是问净光合量还是问总光合量。
如“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第26题:
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试管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用40 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试管苗。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试管苗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2)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光合速率高。c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b点,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c点的CO2浓度高于b点,呼吸速率低。
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这些概念在实验设计题中经常出现,很多同学不会分析实验中的变量,不能正确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就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和分析。
1.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是自变量。实验中自变量的确定可以通过对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得到:实验中要探究“什么”、验证“什么”,该“什么”就是自变量,如“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温度就是自变量;“验证淀粉酶对催化淀粉水解,而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酶的种类就是自变量。
2.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因变量。
3.无关变量: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都是无关变量。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是首先要分析出自变量,这也是该实验的单一变量,随这个变量变化的变量就是因变量,那么其余的就是无变变量了,根据实验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应该尽量相同,以减少实验误差。因此,实验设计题中选用植物材料一般都填“生长状况相同的”、动物材料一般都填“生理状况相同的”,试剂、药品、溶液等一般要写“等量的”,涉及到培养条件时一般写“相同且适宜的”等都是固定可套用的语方言文字模式。
如“2015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27题: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
除此之外,类似的概念书本中仍有很多:像抗原和抗体,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摄入量与同化量、与基因工程有关的各种酶“如DNA聚合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等相关概念都一定要讲清、讲透,否则每次考试考生往往会在这些地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
作者简介:卢江,1976.7月出生,本科学历,常年担任任高中生物备课组组长,有丰富的一线高三生物教学经验,所担任学科在历年高考中都取得优异成绩,漳浦县生物学科骨干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