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李昌,广西
摘要:本文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这一维目标的要求出发,对怎么培养初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初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解决问题 能力 培养
“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四维目标之一,能否成功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因此有必要从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出发,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一探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分层次作业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自己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寻找相关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设计的作业如能坚持差异性理论,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满足一部分初中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如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作业库,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及内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弹性化,把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作好选择。设计的作业除了少量必做的以外,其他的采取自选的办法,可以做一些以巩固为主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做一些兴趣题或思考题。由于分层次作业的量、难度、时间等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
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目标维度包含五小项,接下来对各项进行分析。
第一项: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这一项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对提供情境的主体没有做定性要求,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其它人,但对情境类型有隐性要求,即情境中必需蕴含内容标准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项: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这一项要求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后,能多方法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并比较各种方法间的差异。
第三项: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这一项要求学生在寻求到问题解决之道后,采用各种方式对解决过程进行表述,对结果进行解释。
第四项: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一项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对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估,积累经验。
通过前面这四项要求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表述问题解决过程解释结果→反思评估。这一问题解决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学生合作完成,如果是合作完成,课程标准对交流合作提出了要求,即第三项: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使是学生独立进行问题解决,也应当有适当的指导,太过放任也许效率不高。
接下来,本文在绘出“解决问题”过程图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分析。
二、解决问题过程分析
通过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要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问题解决过程图:
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图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过程由四个要素过程,在每个要素中都可以渗透着教师的指导,都可以包含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接下来,本文从各个要素着手,探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探讨
问题解决过程图中包含四要素,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就如何培养这一问题,本文从一下几方面展开探讨。
1.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应该包含几个要素?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基本格调,作者教学活动认为可以是包含完整问题解决要素的,也可以是个别包含问题解决要素的,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选择。比如,某个问题仅要求学生从情景中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只涉及到问题解决的前两要素,但通过这个教学活动,也是有利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又如,某个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表述能力较差,我们着重对其在这方面展开训练,这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但是教师对各个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通过一次次包含完整或部分问题解决要素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总体的达成。
2.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现行的课堂,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这里面包含两层关系: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二是学生之间。作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间是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这两层关系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独立性,究竟何时该独立完成问题解决,何时应该独立完成,这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3.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依赖包含问题解决要素的教学活动来达成,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表述问题解决过程、描述结果,反思评估这一系列过程,也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次次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来实现能力培养的渐进达成。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