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谈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陈志德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阅读朗诵,发现美,欣赏美;品味文字语言,体会美,理解美;展开联想,分析对比,引领升华,领悟美、评价美、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正文]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发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进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美,判断美,感受美和体会美。我国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而语文教材则是一个美的宝库,在语文课文中,无论是哪一种文体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之美、形象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等因素。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不仅仅是一项认知活动,而更是一种对美的欣赏,理解,评价和创造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让他们真切地感知课文美之所在,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
   一、阅读朗诵,发现美,欣赏美
   文章皆书面语言,正确的诵读文章则是将其转变成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诵读文章则要“注于目,出于口,入于耳,然于心”。通过眼睛的看,口头的诵,耳朵的听等多种感官的协作,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从而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范读,要“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抓住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和情感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让自我和学生都能入情入境。让学生在耳听中玩味无穷,激发情趣。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中审视其美,感受和认知其美。让优美的课文演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注意词、句的形象性,抓住语段中的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让学生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的高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言,语调的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品味文字语言,体会美,理解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的灵敏性。品味语言,要从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辟而优美、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深刻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贴切传神地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这是何等地传神;再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多么的壮阔,“满眼都是红叶”是何等地醉人;“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沙的梦”这是让人陶醉的境界呀!……品字、品词、品句、品语言、品修辞,细细回味,慢慢推敲,那是如诗如画、雄壮、鲜艳的形象,那种深远、明丽、朦胧的意境,那种明快、愉悦的情感,必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从而真正地体会到、理解到、领略到真正的美。
三、展开联想,分析对比,引领升华,领悟美、评价美、创造美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飞越文字,理解蕴藏在词句中的深层意境。《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天晴,迎红日到来,为雪境增添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既表达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绚丽景象的向往,又体现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情感;《买火柴的小女孩》:“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那样的社会中,小女孩想过上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细细地品味,才能领会得出来的。
   生活中事物对比,便显美丑,文学作品更常是这样。《落花生》中不起眼的花生苗,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高挂于树上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突花生的内在美。父亲的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的东西”寻味意长。理智美、道德美往往可能蕴藏在平凡或不起眼的人和事中,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才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耐人寻味而意味深长的美来,从而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达到“融美于心灵”的目的地。教材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春秋四季之美,园林、建筑、服饰之美;情感、情操、道德之美,形象、行为之美。在教学中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灵中,让他们逐步感动、感化、最终而净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表现美乃至创造美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还应该把课堂中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和加深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通过动脑去思考,利用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向他们进行创造美的教育,同时也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美育领域。
总之,语文教学,从多方面而言,实则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唤醒人性中的善良、真诚和美好,启发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哲理美、思辨美和艺术美。从本质上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育良好的情趣和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利用好教材,立足于生活,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参考书目:
1、孟唐琳《美学基础》,2010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2、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审美教育》。
3、南京师大学报《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2 + 6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