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在课堂中的体现
安火山 朔州职业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教学课堂中通过教师提问,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设计板书,察言观色,鼓励和批评各种艺术的体现,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艺术 提问 兴趣 板书 察言观色 鼓励批评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是最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老师们的,不仅是语调,性格,还有他们爱数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程度,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是提高老师自己的素质.一位数学老师,不爱数学,不曾自己也沉醉在数学中,是很难教好数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清楚而连贯地讲授的基础上,又能恰当地采用演示,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什么是教学艺术?卢梭曾讲过一句简洁,通俗,恰当而又深刻的话------“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西安的申祝平说过:不要把教学(教学生学习)当作一门技术(技术是有标准的)去熟练,而要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去创造”.因而就让我们把教员与演员相比,把课本与剧本相比,把讲课与演出相比.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对数学世界的理解深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他对课本上这一段教材的理解深度.和演员深挖人物进行再创造一样,教师也同样要作深挖教材再创造的工作,然后靠表达的基本功以及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把他艺术地重现在讲台上.
数学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数学美和教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它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的升华,是教学规律性教学独创性的完美结合,是求美与求真的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的体现形式------
一. 教师提问的艺术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早就总结“善问”的经验: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反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之.
课堂提问是最易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并使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最常见之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常用的启发手段.提问如果运用的好,既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
课堂提问要问的美妙,启人心智,赋有艺术性,可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1. 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学生对新学知识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情景,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主动地进行思考.
3.梯度设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中要根据各个学生知识,智力水平高低,让不同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采用层层推进的设问方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4.变向设问,开拓学生思路.
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度透视,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问题,可以开拓学生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5.引争设问,活跃课堂气愤.
课堂教学上教师若能精心设计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争论,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 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展现背景,以史激趣
法国数学家保罗.朗之万曾说过:“在科学的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所教内容的历史背景,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史料,让学生沿着数学发展的足迹,去认识数学的真谛,无疑会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设置悬念,以疑激趣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悬念的情景,使学生带者疑念的心情,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
3.风趣幽默,以言激趣
前苏联教育家期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形象描述抽象疑难的数学问题,将会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成见,使学生感到数学课乐趣无穷,耐人寻味.
4.饱含师爱,以情激趣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用期待的眼光注视学生,用高昂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着力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协调的“共振体系”,把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渴望探索真理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设计板书的艺术
板书,有人赞誉它是“微型教案”.数学教学中的解题,绘图,运算等都是通过一定的板书来示范的.一套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做到----
1.板书要字迹工整,确切,绘图规范
教师板书要做到:
(1).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解题格式力求逻辑,严谨,步骤清晰;几何作图力求规范,直观.通过板书示范,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答题习惯.
2.板书要内容突出,布局合理.
要充分体现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板书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合理的布局.那些写在左边,那些写在右边;哪儿写大标题,哪儿写小标题;需相互比较的内容对比着写;紧密联系的内容写在一起;这些都要心中有数,以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3.板书形式要灵活,多样,具有趣味.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采取灵活,多样的板书形式,好似一支美妙的乐曲,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 教师察言观色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颜”和“色”是教学信息中最为即使的反馈信息,它是教学过程不断处于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报载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霍懋征到济南讲学时,提到这样一件事:一次她被邀请到一所学校给学生讲课,课前该班教师担心霍老师不熟悉学生,讲课会受到影响,她就画了一个学生座次表,并标明那些是好学生,以便于提问.然而霍老师婉言谢绝了.而课上得仍然很成功.课后,那位老师敬佩地问霍老师:“您是怎么样掌握学生的?怎样知道谁听懂了,谁能回答好问题呢?”显然霍老师是分析学生的“颜”“色”,巧妙地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探寻,掌握“颜”“色”的规律性.
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生理反应;一种是心理反应.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颇感兴趣时,就会聚精会神,睁大眼睛;当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时疑惑不解是,就会或眨巴眼睛,或凝神不动;若万思不得其解时,往往表现出情绪不安的神态;若发现教师所讲有误时,则或惊讶,或摇头否定;若对某一问题心神领会豁然开朗时,则或喜形于色,或点头微笑;若对教师所讲内容厌倦时,则会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五 教师鼓励和批评的艺术
鼓励和批评交替使用,是鞭策学生的有效手段,鼓励或批评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有为人的尊严感,自尊过弱者,则表现为妄自菲薄,不求进取,经不住歧视和批评,渴望得到重视和赞同.对这类学生应当以鼓励为主,即使犯了错误,也应该寓批评与鼓励中.对自尊适度者,往往理性十足,遇事能用自己的目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相信自己,不人云亦云.对这类学生,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辞,实事求是地肯定其长处,找出其不足.自尊过强者,则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妄自尊大,听不得别人意见,得到夸大的鼓励会如坠十里云雾,飘飘然不知所向;遇到严厉的批评便觉得如落万丈深渊,似乎永远暗无天日.这类学生如果夸大给予鼓励,只会助长他们的高傲情绪,抑制他们的进取心.因此对这类学生的鼓励,采取谨慎的态度为宜,应当集体中给予鼓励,私下个别谈话,指出其不足.
结束语-----
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它不仅提供了各种科学的语言,还以直接和基本的方式为各行各业作出贡献.我们的学生中,多数对艺术和自然界的美有一种本能的,敏锐的欣赏力.有许多例子也是可以说明数学是充满生机 美感的.教师应当帮助他们把对艺术,自然的美感推广到数学中,要随时在课堂上指出数学家用心灵和智慧再生的令人激荡的数学美所创造出的庄严和永恒,激发学生心中的美感,激情和创造冲动!
艺术是无止境的,何况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在不断革新,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