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对比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比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吴  笛
  [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加或不加修饰语进行对比朗读”及“换词法进行对比朗读”两方面结合教学课例进行探讨,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具体阐述了“对比朗读”这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此种方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对比朗读  修饰语  换词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比朗读”做为一种阅读方法,能迅速的帮助学生判断句子或文段中所用词语的精妙,通过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把握,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词语的运用能力。
加或不加修饰语进行对比朗读
加或不加修饰语进行对比朗读就是把文段中用得好的修饰词语去掉,再把两个文段进行对比朗读,体味原文所用词语的精彩。
课例1:《土地的誓言》
师:有人说本文有些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词语完全可以删掉,比如:“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能删,红玉的脸庞让我想到了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因为东北人脸上都有两团红红的,很可爱。
生:我认为可以删除,这样就简洁多了,读起来也简单多了。
生:我也不同意删除,因为土地、红玉、黑玉前面加的词语都是一些修饰语,加一些形容词或短语,更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些词到底可不可以删除,我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把原文和去掉这些词语后的句子,来对比着读一下,亲自的去感受一下这其中的区别,首先,我们来读去掉这些修饰语后的句子。
(学生齐读)
“我想起那白桦林,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马群,蒙古狗高粱、豆粒、土地、脸庞、眼睛......”
师:我们再来把原文读一下
(学生齐读)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过后,这些修饰语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很明显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课例2:《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一个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的句子,这是从修辞上分析。同样从修饰语方面分析也可以感受到这个句子的美感,指导学生去掉词语“急促的”、“飞扬的”、“蹦跳的”、“闪射的”,对比一朗读,去掉词语后的句子逊色了很多,不能体现出安塞腰鼓具有磅礴的力量、动力十足的特点。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学生能很快的辨别出加或不加修饰语的区别。如果单纯的去分析所用的这些词的好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而这样简单的一对比朗读,学生就很直接地通过“读”了解了。
运用换词法进行对比朗读
换词法对比朗读就是把文段中用得准确的词语换上其它词语,再把两个文段进行对比朗读,通过对比朗读体味,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生动,能提高释词、用词能力。
课例1:《黄河颂》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原文)
师: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出黄河的什么特点呢?应该怎样读?
师:以前我们学过,在分析一个句子或怎样把一个句子读得更有感情更准确的话,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师:同样的,体会黄河的特点,怎样从读中去体味黄河的气势,我们也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可以抓住哪些关键词来读。
生:“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这些词可以重读,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几个动词“掀”“奔”“劈”重读,这几天词很充分的表现了黄河的气势。
师:很好,那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这三个动词。
(学生疑惑,不知如何下手)
师:同学们,“奔”“掀”“劈”可以换成“流”“翻”“砍”吗?
生:不能(肯定地回答)
师:我们对比着来读一下,换与不换的区别。
(学生齐读)
“奔向东南,掀起万丈狂澜,劈成南北两面。”
“流向东南,翻起万丈狂澜,砍成南北两面。”
生:我发现,词换了过后,不能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生:换了词后读,我也读不出原文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了。
生:我也读不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了。
师:你们说得可真好,作者运用了“奔”“掀”“劈”一系列的动词,写黄河的动态,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师:通过换词来进行对比朗读,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了,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例2:《社戏》“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和我坐在船中,较大的坐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在教授本文时,老师们一般都会让学生找到这段话中的动词,让学生体会这些动词的好处,这时候如果通过换词法来进行对比朗读,这段中动词运用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如指导学生把“泊”换为“停”,把“跳”换为“走”,把“拔”换为“拿”,把“点”换为“撑”,把“磕”换为“撞”,词换了后,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这些动词都十分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这些农村少年的能干利落以及驾船技艺的娴熟。
以上几个案例从两个侧面说明了“对比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理解,去感受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过来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以及写作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另一方面学生们的语文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1 + 14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