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彭炳翠
摘要: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二、在猜想、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互动学习、创设创新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创造力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造思维的人,就不可能开拓进取,没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就难以繁荣和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创造力的基础工程,是具有前瞻性的事业。知识经济的到来,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育必须成为发展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本身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只有不断充实、更新、拓展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认真总结、敢于创新、同时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变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改革备课方法。以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知识领域关注多,对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少。抄写教案用时多,钻研教材用时少,钻研教法用时多研究学法用时少。创造性教学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原先那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质,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心理环境。
二、在猜想、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小学阶段所学的图形有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众说纷纭,开始争论,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了。我便鼓励大家说:同学们的想法都有很好,那么谁的猜想对呢?你们想不想自己验证呢?同学们马上动手操作,通过大家的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很快得出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更可喜本班有一个学生拆出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告诉大家这样的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经过这样的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胆猜想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唤起了创新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习的最佳方法,是自己去发现。虽然小学课本的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在教学中,通过逐步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对小学生来说仍不失为一种创新。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量出一个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然后求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学生发现每个不同的圆它们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究,发现了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互动学习、创设创新氛围,活化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同时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有序”的状态,既不太过放任,也不过严管,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创新也是一种活的教育。课堂上的规矩多,框框条条多,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应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自然会引发创新的潜质。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只有让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会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创设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跨越模仿,走上创新之路。
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把创新思维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大胆猜想,那么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得到培养。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1 + 11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