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给学生“走”空间
                                                 给学生“走”空间
                                                      罗利红  刘大洪贺群英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体。我认为应该回到原点给学生自己“走”空间,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变化的人”看待,帮助他们达到“质的”完美。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由教师任意捏塑。
关键词: 尊重发展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躬行拓实践之法”。因此,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善于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个性,具有自主探究精神与求实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该如何对待发展中的学生呢?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体。我认为应该回到原点给学生自己“走”空间,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变化的人”看待,帮助他们达到“质的”完美。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由教师任意捏塑。
一、老师不是“猫”,学生不是“老鼠”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常是很高大的,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这是因为事实上教师总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知道得多,是有一定专长的,所以才会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而不是用教师的“威慑力”去处处干涉他们“该干”或者“不干”,结果学生心里并不明白“为什么”,所以表象规规矩矩。其实这一现象又怎么不如猫在鼠洞旁守着,鼠不动弹,猫去鼠窜呢?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并遭到学生的反对,以至在学生中间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不但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压力,也给学生带来痛苦,难道不就是制造痛苦的工具吗?人的本能是会反抗的,所以只要老师不在,他们如“老鼠”躲“猫”一样就会东摸摸,西搞搞,表现出儿童好动的天性来,还不会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结果行为习惯极差,还不愿听教师的教导。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二、教师课堂“包办”,学生思维懒惰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每节课教师包时、包量讲完。学生思想懒惰,只是如电视机机械的接收,不能深入思考,又如何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如何让学生学会充分合作,并在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又怎能从学生学习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呢?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主动课堂”又如何体现呢?
三、教师热情关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差异关注,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
不能认为教师仅仅是传递知识,学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知识。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辩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教师的注意,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学生更加向上。反之,教师总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冷眼监视,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抹杀了他们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又如何把学生当发展中的人看呢?
四、教师和学生都是在创新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人,学生们对不同的话题都应该有不同的反应,教师和学生都是在创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才可能有创新的空间。让自己的情感愿望自由表达,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或公开场合要尽量举手发言。“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不管回答问题有无把握,是否全面,站起来大胆地说,说错了也没关系。既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又要敢于据理力争,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共同纠正各种错误看法和态度,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无论是学习、思考,还是游园、娱乐,甚至是穿着、打扮,都应该努力寻找独特性,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做,不但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激发灵感,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我们的勇气,不断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哪怕是怀疑和挑战老师与权威,提出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和假设,都是磨练和升华思维的独立性。
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很多伟大的发明,不都是因为敢于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得来的吗?安于平庸,墨守陈规,是绝无创新可言的。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才会求新求异,有所建树。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0 + 23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