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林明忠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认识的重要问题。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发展中来。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我们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在作文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真挚的情感,鼓励他们抒真情、发己见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一直把作文教学当作是伴随语文学科衍生的简单的写作应用工具,偏重强调它单一的应用价值,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固有思辨价值、审美价值;把它当作是应试的重要手段,而忽略了对人生成长意义的启迪价值。故此,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重视范文的作用,轻视作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共性,轻视张扬个性;重视课内,轻视课外的教学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有益探索:
一、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以范文引导为辅
大家都知道,人与动物虽然都具有思维,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的创造思维,这种能力与生俱来,其发展、发挥就要靠后天的挖掘和培养了,初中作文教学就担负着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任务。初中作文教学当然要借助一定的范文,但它的作用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借鉴,让学生再创造。由摹仿到创造,是作文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又不能长久的停留在摹仿阶段。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摹仿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作文。如果长久的摹仿而没有独立创造意识,就违背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掘和培养,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感知能力的培养。很多材料证明,人的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语言的日趋完善,随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加强,知觉会变得广泛、丰富、深刻起来。从不同的实践结果来看,感知力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也可以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力就取决于感知力。只有通过感知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有意识的观察客观世界,收集作文素材,做生活“有心人”的好习惯。其次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与求异。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新异性表现为思维方式新颖独特、灵活多样,突破原有的框架水准,思想内容深刻、独到,有着新的见解和发现。
二、注意共性发展,重视个性张扬
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每个学生的生理素质不同,他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养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气质、趣味、性格方面也必然表现不同,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具特性的个体。个性对作文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个性就不成为他自己,一篇文章也是如此。作文教学一定要在注意共性发展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个性的张扬。
作文教学要敢于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不要用“四平八稳”来扼杀学生的作文个性,要鼓励学生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使每一篇文章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另外,初中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要求思想内容健康、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作文个性的培养,也不要把思想性与政治性等同起来。高格调能催人奋进,低沉甚至忧郁的调子同样能感染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打破陈旧写作格式,鼓励文章形式自由灵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常指导学生采用“三段式”、“起承转合式”、“叙议结合式”……写记叙文,往往采用总分总结构,而且开头多用倒叙手法,中间叙事,结尾抒情议论。写议论文,就多用两分法,正反对比,一分为二,再加些烂熟的名人名言、陈旧事例……这些陈旧的作文模式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约束着他们原来自由的心灵,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活力。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出固有的陈旧模式,摆脱文体束缚,自由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真言不讳推崇创新,张扬个性,这应该成为学生作文“真”与“情”的基本要求。新的时代必须有新的作文理念。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应大刀阔斧,破除一切束缚学生的陈旧规矩,放飞他们自由的心灵,写出形式各异、灵活多样,尽显个性的文章。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巩固课内,延伸课外
相对来说,课内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比较精确的领域,我们传授一些知识点,然后用一些范文去引导,再让学生去领悟、揣摩——有法可循。而课外则是引导学生探索的模糊领域,这个领域的一切都要靠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创造。作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两个领域融合起来,把对模糊领域的思索、发现、创造引到精确领域中来。
首先是加大课堂信息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捕获储存信息和在作文过程中自觉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在一节课之内加大信息量,首先老师必须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而言,初中学生生活道路单纯,生活圈子狭小,储存信息量少。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新信息。所谓新,一是指时间而言,应该是最近发生的事;二是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并有助于中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好习惯,从而建立学生作文创新的源泉。
其次是练习也要有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大作文,紧扣训练重点,按照统一要求去做。而课外可以利用小作文,写学生自己的生活,可以是在老师某个信息启发之下而成也可以是取自课外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还可以是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不作具体要求,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过要定期检查、评改,以全面掌握情况,鼓励好的,督促个别懒于作文者。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兴趣上来了,自然就有热情。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写出有自己的主见、情感的创新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