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物理应用意识的培养
段文才
物理意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客观事实,对物理事实的认识起到能动的作用,表现在对物理意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对物理现象的探密欲望,科学运用原理准确回答问题的表现能力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等,可见,培养学生物理应用意识对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校初中学生中哈尼族学生占97%以上,哈尼族以刀耕火种思想延续至今,长期的生活习俗直接影响着今天初中学生的学习,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淡薄,因此,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个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基础差,接受物理知识过程带来困难,更为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却难以进行物理问题的思考,即缺乏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因此,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物理应用意识的培养,十多年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发现大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和如何学习的方法。同时他们的生活环境比城里孩子差,使他们在学习环境上一开始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与指导、帮助,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表现在:(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的学习习惯;(2)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7)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一位哲学家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首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实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这表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许多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对演示实验时“只会看热闹,不会看门道”,只觉得好玩、兴奋、奇怪等,实验结束头脑一片空白,学生探究实验动手能力差,老师布置一个实验探究问题不会选择器材,不会设计实验步骤,不会选择使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拿到器材后不知所措,实验结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不能概况处理有关数据。这样,物理应用意识低下就表现为适应能力低下。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牢固的实验意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析物理问题应把实验事实放在思维的首位。
首先,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搞好实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探究式与传授式教学有新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学生的实验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对物理过程的认识,以把握科学方法的感悟与掌握,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感染和培养。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千万不要在黑板上讲实验,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普九”、“普实”,物理实验室也配备了很多器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是探索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其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要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能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同时,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许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演示,要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动手;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己身边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如在家里做小孔成像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等实验。总之,只要教师拓宽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路,重视实验教学,学生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意识。
三、解物理问题教学应重视学生物理方法的渗透
物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学习物理,不但要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探究物理知识的技能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所谓物理方法,是指在某一物理活动过程中运用的方式、途径、程序和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的初步教育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农村学生严重缺乏利用物理方法分析物理问题的应用意识,他们总是习惯与套用公式计算,不能套用公式就不知所措,对物理现象问题的解释多数学生总是凭直觉,而不“讲理”。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思想、实验思想、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推导法、归纳总结法、图像法、比较法等等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而解物理问题教学是渗透物理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挖掘习题中隐含的物理方法教育因素,抓住物理方法和相关物理知识相结合起来。例如: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A.10pa B.100pa C.1000pa D.10000pa。题目中几乎没有条件,许多学生认为解决此题没有条件,无法选择正确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理常识中找隐含条件,此题隐含条件有两个,一是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二是中学生双脚底面积约为5dm2,而这两个条件都非常隐蔽,属于物理学常识,只要明确了这两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平时教师指导、讲题、评题时,有意识地做挖掘隐含条件的示范。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示范挖掘隐含条件的具体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反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习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方法,提高了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从隐性向显性过度的原则。对同一种科学方法,教学中可能多次用到,应注意教学要求应按层次展开,逐次递进。如控制变量法,教材中多次用到,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一般不作介绍和强调这一方法,讲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时,可适度介绍这一方法,再后面用到时具体讲解怎样用这一方法,最后再用到时,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类似这种方法教材中出现多种方法,如此值定义法等可按层次从隐性向显性过度。
其三,各种物理方法有机相结合的原则。在物理教学中,各种物理方法交织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方法教育完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就综合了多种方法。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方法较多,渗透方法教育的途径也较多,渗透科学方法教育重在“潜移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对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是摆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是本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