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作文教学的“三”策略
作文教学的策略
明方政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传授方法,注重积累,为学生开启一道写作的大门,让他们自如地写出多彩的世界,为作文教学增光添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命题;选材;立意
作文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的体系和作文训练序列化要求,组织教学时大多是教师预设的比较多,那种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兴趣、爱好动态生成的课是极其的少。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旨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到乐于倾吐,乐于表达,这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诚然那种序列化的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在长久的训练中不注意训练的方式会湮灭学生作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的素养作用不大,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将序列化训练的要求融合到动态化的作文教学中才能达到共同作用,产生较好的效果。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是依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习作心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命题——在对话中生成。
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经常喜欢带着作文题目去上课,可面对老师所给的作文题目,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而且表达起来总感到空洞无味。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习作心理所造成的现象。教师应具有开放意识,努力摆脱教材的束缚,将习作的命题权还给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前,我总是喜欢与学生有一段亲切的对话,这些对话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候是聊自己近几天喜爱的某项活动,有时候是聊自己近阶段的感受,有时候是聊自己对某个事物的看法。从闲聊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近阶段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便抓住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入手,让学生随机生成作文的题目。这样就缩小了学生与题目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也想写,乐写。
记得有一次,作文训练项目是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见识了许多植物,但是他们却没有去留心观察这些植物。上课伊始,我从近阶段的饮食入手,和他们聊起蔬菜。他们分别说出了自己喜欢吃的一些蔬菜。我接着说这些蔬菜不仅给人带来了许多营养,而且许多同学都很喜欢,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蔬菜。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这些蔬菜,然后将自己喜欢的蔬菜带进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第二次学生带来不同类型的蔬菜,在交流地过程中他们从蔬菜的颜色、形状、特点等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蔬菜,有的甚至将蔬菜的味道都讲了出来。这既达到习作的要求,又解决了习作的命题权问题,于是我便顺水推舟地说:“大家对蔬菜的了解真不少,今天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蔬菜,自拟题目,自选题材,写一写蔬菜。”学生摆脱了那种单纯命题的作文要求,焕发出了强烈地自主命题意识,作文题目非常新颖:《蔬菜王国的故事》、《会说话的红萝卜》、《诱人的草莓》……
二、选材——在活动中生成。
选材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他们积累素材的也是有限的。如何解决制约作文教学的这一瓶颈。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观念,为学生积累素材,积累生活。除了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更应该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融合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课堂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经历的各种活动多了,对生活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选材的领域就宽泛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置身于活动中,才能产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习作训练的要求,融进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在组织活动中让学生选择材料,生成习作的情境。
三、立意——在辩论中生成。
 “道理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能使学生提升认识,拓宽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学生经历辩论的过程,才会产生不同地感受,才能做到有感情地表达。
在一次叙事作文中,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天,王小明去城里亲戚家做客。当他步行来到小区的门口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和他相仿年龄的孩子跪在地上,面前用白粉笔写了一段话,大致意思讲自己因父母有病不能继续求学,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小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是同情,想掏出剩下地钱给这位孩子,正当他掏钱的时候,小红表妹来接他,看到这种情况,阻止他,你认为小明要不要给钱给这位小男孩?学生依据这一情境,组织讨论,有的坚持要给,有的坚持不给。于是,我将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为了形成互动,我让两大组除了辩手以外,还可增加自由辩手,在规定辩手辩论完毕,自由辩手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台上台下充分互动,不仅增加了的气氛,而且使每个人都有表露自己看法的机会。此时教师无须去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因为他们在辩论中,因时因情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的认识又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层面,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更恰当,而不是简单地说“给”与“不给”。
语文课堂的建构,其实远不止以上几种形式。只要我们树立建构动态作文课堂的理念,我们就会从作文教学的每个层面去寻找突破口,根据学生特点、习作要求适时地去组织一些动态作文课堂。到那时,作文教学动静结合,将为作文教学平添许多活力,为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9 + 16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