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三年不辍,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年不辍,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姜雯 
关键词:培养兴趣   字词翻译    分目标进行 
内容提要:克服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畏惧感,需要从高中三年全局把握,尽量轻字词翻译重文言文整体情感把握,分目标进行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解题能力。
中国的古代文学从有文字记录的殷商到清朝末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精华足以塑造中华人的灵魂,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留给我们丰厚馈赠,作为中国人,可以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心灵栖息地,作为一名老师,有责任让学生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小学到高中,虽然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文,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带领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坚实基础。跳出以考试为目的的怪圈,学生对文言文才不会“望文生畏”。
高中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绝对没有哪一个年级才是关键,三年坚持分阶段实现目标,充分利用好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从长远来看,能体会到文言文的妙处,更容易让学生自觉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一的学生刚刚脱离初中浅显文言文,不应该一来就让他们感到较难文言文的压力,可以培养阅读兴趣为目标。利用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浅显而有趣的故事,选择故事性较强的文章;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朗诵等方式,拉近与古人的距离。比如必修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故事性强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字词不用花费时间讲解,有文章注释已经足够,那种传统的“字字落实”不利于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并且较浅显的文言文,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就不会有畏惧心理,《聊斋志异》中已经拍成影视节目的可以作为阅读对象,比如《画壁》《画皮》《聂小倩》《陆判》《促织》等,学生通过影视节目的了解,再来阅读文言原作,则更容易理解其中字词。另外,利用阅读课举行文言故事会,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讲一些通过阅读文言文知道的故事,这个效果也不错。高一的学生是极富活力的,他们比高年级学生更乐于展示自己,文言故事会成为他们的舞台,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将会阅读更多的文言书籍,对传统文化也就不那么陌生了。
高二,以提高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例如《陈情表》《项脊轩志》,均以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流传至今。苏轼的《赤壁赋》以开阔的胸襟,对宇宙人生独特的看法,健康而乐观。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为达观,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精神相类似。这种精神对每个人都可以算强心剂,处在情绪低谷的人诵读,能激起上进的勇气。高二的学生,多读这些好文章,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那么多,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跳出高考的圈子,把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走出考试的功利性,教师自己应该喜欢文言作品,自己喜欢就会全身心投入,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热情和钟爱而受到感染,和老师一起感受到文言文中的美: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有趣的风俗人情,从而克服对文言文的抵触感。
高三,虽然以高考为风向标,但高考之后的路更为长远,带着阅读兴趣去读考试中的文章,就不会感到考试的枯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语文试题,会发现考试过程是一个管窥社会的过程,因为高考语文试题总是紧扣时代脉搏而出的。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能克服畏惧心理,面对高考试题时就会从容得多。阅读试卷中的课外文言文不仅不会有畏惧感,还会带着兴趣去读,加之近年来高考试题文言文考查以人物传记为主,间或考查名家散文的趋势没有变,那么用探索的目光去看这些文言文,用读故事的兴趣去面对试题,不是会有意外收获吗?
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高考,所以跳出专门以考试为目的的怪圈,才能真正传承精神文明。教会学生学,而不应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些考试要求掌握的字词句或者解题方法,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以免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教师不能拘泥于考试的题型而把文章割裂,应该大处着眼,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学生有了兴趣,不把文言文看成“拦路虎”,自然会消除畏惧感,三年的坚持,是会有良好效果的。
参考书目:《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200812月第1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9 + 15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