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数学兴趣如何培养小学
次仁德吉
兴趣是人类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导课新颖,结课巧妙;注意运用直观,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评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实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热爱数学,让数学课堂扬起兴趣的风帆。
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身心就处于积极状态,而且会产生惊人的学习热情。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学生对老师有好感,从心理上认同你。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这样拉近师生的关系和距离。再来就是要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情境创设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新年班里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参与积极,气氛活跃。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了合理地决策。巧妙引入,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
三、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非得走"看图明意"这一条路,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如:……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
四、改变观念、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改变,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科书每一节都渗透这一课改理念,几乎每一节课的编排都有“试一试”或“做一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它,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正方形展开图时,如果教师只是把正方形的展开图都画出来,学生不容易想象出来,也不易接受,就是记住了印象也不深,容易忘。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把各自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用不同种方法去剪,看一看能剪出多少种不同的正方形展开图,再引导学生与书本所罗列的正方形展开图对比,学生一定会热情较高地积极参与,学生对此印象深刻。学生动手的过程是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对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和教师互相“动”起来,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真快乐。
五、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成为学生在学习时心理求知的原动力。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平时每天批改作业的机会给学生打分,批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作业做得对又好的,除了打上“优、好、√”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好棒!”“100分”“very good!”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因为你付出努力,你的进步很大,。”“看到你在进步,老师万分高兴,希望你再接再厉”等,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以检测推动学生进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可以经常利用小黑板,在下课前10分钟左右时间,从学生做过的作业或老师讲过的题目中选出难易适中的几个小题进行小测,让大部份学生考得喜笑逐颜开,并及时给学生打分,这样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总之要让学生每天感受到自已的努力有收获,学生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评价。
六、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外活动要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介绍数学在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上趣味数学课,开设数学专题讲座,开展课外数学阅读,出数学墙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要的还是要靠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创造条件,让学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教师也要努力创造良好数学课堂人际关系,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不断地注意激发、培养、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教学改革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