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额数学的教学手段
地址云南省宣威市西宁 沈粉花 邮编655400
经过几年的大班额教学,我现在回想一下有些迷茫也有些喜悦,喜悦的是经过这些年的教与学,我发现自己的大班额教学有许多值得欣慰的地方,下面我作了以下总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一、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不在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够四十分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浪费时间。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呢?许多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往往流于形式,为了使学生的参与能更有效,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从而筛选、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
二、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教师要从单纯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如果学生个体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可能降为听众的地位,使他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当然,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相应的变化。它要求教师授课尽量以大单元教学内容为主,并只作精讲,而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有效进行探究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些完全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另当别论。这就需要教师转化思维定势,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认为“只要教师讲了学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问题。其次,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维操作的中介性工具,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
三、 建立评价机制,及时掌控学习活动。
在大班额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束,课堂上将会是研究时轰轰烈烈、汇报时各抒己见、归纳时收效甚微,师生付出的精力与其所得及不相称,这就要求我们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比如合作学习前要提出学习目标和评价 标准,教师要担负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学习任务完成后要比比看,哪个组的问题讨论最好,哪个组同学发言最积极。同时还应重视评价的前瞻性功能,即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些什么?促使学生改变些什么?一旦我们的评价具有了以上的功能,那么活泼、有效的探究氛围就会形成,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师生共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