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胡敏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 641500
新课程下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应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因教材新颖的编排以及评价方式的制约,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形成了固定教学范式,走入误区。
一、 课堂教学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填空式教学
受教材编排的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教材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出这样的范式:(一)、要求学生看书本上的问题并作思考;(二)、对学生进行抽问作答;(三)、教师小结归纳;(四)、教师讲读,学生规范地详细笔记。四个步骤均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笔记,填充问题。
误区二:滑稽式教学
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体验与感悟,所以课堂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活动而活动在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新课程教材有很多漫画、故事情景,均是活动的素材。教师对一些可以简单处理的内容进行隆重处理,课堂热闹,学生仅仅是对故事情节与表演本身所吸引,而没有真正达到迁移与感悟的生成。
误区三:照抄背诵式教学
评价方式单一化语境下,我们就有了“照抄背诵”式教学。指导学生将练习上的材料、问题、答案抄誊在书本上,并还强化记忆。这是否是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呢?肯定不是。第一,不符合新理念的要求。第二,如果遇到新情景的评价试题,学生怎么办?
二、 先学后教是走出误区的最佳途径
突出学生主体性,首要的还是学生的先学。部分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前面的学校的经验给我们指出了这样的一个程序模式:①、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②、先学;③、后教;④、巩固复习;⑤、当堂训练。无疑,先学后教是我们建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如何引入该模式呢?
(一)、目标揭示要创新
目标展现要做到简明、准确。所以教师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目标还必须和教案上的目标有所区别。教案上的目标对象是教师,所以在谴词造句、表述方式上体现了主体、条件、过程、预设效果,是教师自己要明确的。但是在课堂面向学生揭示目标时,老师备课的目标表述要直接转化为学生能理解领会的目标表述,要做到简明、准确。同时,目标的表述应该与课堂导入紧密结合,力求目标揭示自然快捷。总之,目标要简洁表述,更要创新表述。
(二)、先学阶段应帮扶
辅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帮扶作用首先是注重学生学法指导,特别是看书与运用书本知识来表述教材上的相关问题这两方面。(1)、如何看书。(2)、如何运用书本知识来表述教材上的相关问题。
教师帮扶不仅仅是教学习方法、提出自学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行间巡视、了解问题。教师的帮扶作用还应体现在其他方面。笔者认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板快的自学内容:一个是教材本身所展示的内容,二是需要老师进行补充的案例材料内容。其中,教师补充的案例材料拓展自学也是一种帮扶。所以,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引入相应的案例展示出来,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的理解领会。
(三)、后教阶段须启发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格外重要,后教应当是解决自主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后教学生不会之处。要求不搞一言堂,要引导会讲的学生讲,教师进行点拨提示。
在上面所列举的误区中,尤其是“填空式教学”与“照抄式教学”显然就缺失了启发,缺失了思维的拓展,无法做到真正解决问题。在后教阶段,引导学生讲时,就应该注意追问“为什么”了,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般去追问,直到对方哑口无言。变以往的“问答”为师生间的“对话”,在互动的学习环境里促进新的生成。
总之,课堂必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质疑启发中,不断让学生理解知识,拓散思维。让学生在面对生活时,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够有话可说,做到能规范而条理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