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给我的一点体会
党春玲
( 新疆乌鲁木齐市 )
摘要:本文根据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特点,结合案例,在课改要求下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法 兴趣 探索 反思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注重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是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如何领悟新课改的理念,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育者,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和思索中探索,大胆创新并最终能灵活巧妙、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并非要求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己如何去学习、实践、思维、创新知识的能力,从教以来,在课改中我渐渐成长,在不断的教学反思后深受启发。
一、 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好奇心很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课以一件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一历史特征为契机,充分发挥课前导课的设计,以形式多样的形式作为导课方式,设置悬念或是概括本课的特征,可以通过与课内容相关的歌曲、诗词、名言、历史剧、漫画等等,比如讲《三国鼎立》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后提问学生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学生指出三国指的是哪三国,提出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区别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例初二第8课《辛亥革命》通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中山装为导课素材,介绍中山装的特点及优点,设问中山装的设计者?进而引出本课的历史人物孙中山及他在近代史上所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例学生表演历史剧,“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学生喜欢历史剧,而且他们表演欲望也很强烈,同时对学生学习历史留下深刻的直观印象。
教学导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历史课是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展开,不是枯燥的开场,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且可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方面精神的疲劳及负担压力的目的,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健康、乐观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历代教育界的共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二、 线——启发学生的学习
教学活动的过程则是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展开,调动学生们对于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在这一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注意精讲,突出重点,让学生多练,采取几种方式,尽量使学生多一些机会在课堂中去动脑思考,动口去说,动手去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己如何去学习、实践、创新知识的能力。
设疑有针对性的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目标性。例如,初一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设计思考题1.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创立了何种思想派别?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能够明确回答,记得也扎实,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可以使学生形成对课本初步的感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将基本历史史实“硬灌”给学生,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是他们学习并展示锻炼自己能力的空间。问题2.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需要一定归纳总结能力,但要实现学生理解的程度,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将教材内容拓展,因此,出示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基本含义,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最后,教师小结,点评各组观点并补充。例如,初二第3课《收复新疆》中国与俄国外交和谈的结果是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一块土地,并索取大量赔款,为什么中国要用割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此问的设计对初二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不做任何分析讲解的前提下,有半数学生会回答不值得,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示质疑,极少数持肯定态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此问题,出示材料介绍伊犁的重要性并结合地图分析伊犁的地理位置,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伊犁地理位置?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两个必要性,第一个必要性: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俄强我弱,要收回伊犁,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必要性:收复伊犁必要性,出示地图,结合地图讲解伊犁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伊犁将军的重要政治、军事作用,得出伊犁是新疆的大门,不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因此伊犁比那些土地和赔款更为重要。教师小结:曾纪泽和左宗棠懂得有所失才有所得,他们能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今后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要客观,课后反思让我认识到本课设疑:“用割地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设置合不合适在本课有待思索,初二的学生历史面有限,分析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理解,但只占全班极少数,真正理解此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分析引导讲解,但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也有一定收获,教给学生如何客观用全局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本课对左宗棠人物的评价,直接出示问题“这节课我们讨论最多的是左宗棠,那么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学生很难形成一定的认识评价历史人物,课后反思我在设计问题方面要求学生归纳左宗棠的功有哪些?过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观他一生,形成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作出小结,提出较正确、较完整的答案,表扬动脑筋积极回答的学生,取得一定好的效果。
因此,在探求新知的方面,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问题——阅读——讨论——讲解——小结这些教学环节掌握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后的反思使我认识到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根据学生的水平,我们需要从多方对教法进行探索,课改强调学生主体性,但却不能忽视教师主导性作用。针对学生缺少基本史实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太难、太偏的设问犹如空中楼阁,也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也就很难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 面——知识的拓展
这一训练突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政的补充与联系,历史与现实联系,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从白先生的话中,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责任,我们教育的观念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例第8课《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还有一件心愿没有实现,出示史料:“孙中山在1911年11月宣布,革命成功后的共和政府将保证中国“独立及领土完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鼓吹分割中国,甚至公然提出“南北分治”的分裂中国主张,并以此作为对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承认的先决条件,孙中山严正指出鼓吹中国分裂的言论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国分裂的人是“中国之仇敌”。设问为什么说孙中山先生的心愿没有实现?举出实例,学生就会回答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教师进一步联系近几年台湾与祖国大陆联系密切的事例,宋楚渝拜谒孙中山像,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拜谒孙中山像,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上台后实现上海与台湾的直航,同是华夏儿女,血浓于水,任何分裂祖国统一的人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祖国实现统一是众望所归,上升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实现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越来越显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引路人,同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要开拓新的思路,建立新的模式,深入探索,进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行家里手。
二是学生大胆质疑。例如讲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联系上节课的内容,两课内容都突出讲到陈独秀、李大钊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书中有一动脑筋“陈独秀并未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学生质疑李大钊为何也未出席中共一大?再比如初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设问有没有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讲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那之前是不是还有四次?情况怎么样?第五次反围剿错误的指挥错在哪了?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大胆质疑,了解孩子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在他们熟知的历史基础上再由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使课堂的内容丰富起来,找到本课的闪光点,为课后再次备课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
总之,十年的历史课程全面改革,确实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历史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材编写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着新的变化,上述粗浅认识,不足之处定会不少,虽然探索是一条艰辛的路程,但只有不断探索才会有所收获,我将会在“行与思”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冯长远主编 《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ISBN7-5622-2558-3/G.1318
【2】 束鹏芳著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ISBN7-5602-4001-1
【3】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ISBN 978―7―303―133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