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作者:张遂珍    学校:山东聊城市莘县河店镇     
       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中心环节之一。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应用题教学,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作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注重课堂的形式,忽视数学的实质。

  (一)情境创设过度

  “创设情境”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老师们在赛课或上公开课时,如果没有创设情境,都会担心听课者会怎么评价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思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得课堂更有活力了,但有的老师忽视情境创设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内容,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购物作为必不可少的情景,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

  (二)教材把握不准

  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用题在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及时加以必要的 “梳理”与“整合”,没有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

    二、新课标对应用题的要求

  《标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笔者用“应用题”这个词表述),是《标准》的一个特色。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应用题的编排(要求)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题学习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学会解题,而更多地体现出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和工具。
    应用题教学功能的转变决定了它在新课程体系中会有全新的面貌。《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多地以“原型——模型——应用”的方式出现,“应用题”将成为其中“原型”和“应用”的主要角色。这意味着应用题在数学中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二)题材范围从四则运算应用转向多种知识融合

  应用题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每一个方面,涉及到概念建立、计算应用、法则推导、性质理解等等,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改变了过去应用题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孤立的教学过程。

  三、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新策略

  “应用题”这种题型不可能从小学数学中消亡,教师更不应该不敢提“应用题”这一名称。应用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依然必须继承。笔者结合新课程人教版教材谈谈在今后的应用题教学中应当注意几点。

  (一)情境创设要实用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专家呼吁数学课堂要扎实、有效,不能一味的追求情境的新奇,片面的追求出奇制胜。“实用”既指素材在教学中实用,又指素材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映周围世界真实情况的问题情境。比如“平均数”的教学,就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比一比,哪组同学每分钟口算成绩好?

  甲组:

  姓名 王明 李小华 王力 张立晴 李金铭

  每分钟口算道数 12 17 18 19 14

  乙组:

  姓名 黄文文 于兰 方军 陈名键

  每分钟口算道数 20 16 15 13

  让学生通过讨论,怎样比较两组的口算成绩,知道人数不同不好直接比总数,产生该怎么比的问题,切入新课。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作导入,学生容易理解,时间省,效果好。

  (二)教材把握要准确

  新课程教材把应用题分散编排,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下的应用题又有不同的编排意图。比如三年级的“平均数”是编排在“统计”这一节,作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改变传统的平均数教学的模式化的要求,不再片面强调“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而是强调平均数的应用价值,体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三)优良传统要继承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因素,发现数学问题的主要矛盾,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会一些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学数学课改时,老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地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试图去解决的学习过程,体现数学化的过程”值得传承的好办法。应用题的传统教学的线段图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储存的,借助于图形、图表、多媒体演示等策略,来帮助解题。合理运用联系、分析、想象等基本解题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解任何题都需具备的能力,是一种终生受用的本领。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8 + 13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