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抓好“另类学生”才能管好班级
                                               抓好“另类学生”才能管好班级
                                      黄敏 朱琳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清油河希望
     摘    要:当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当班主任,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作为一名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的班主任老师,难免经常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他们就是班集体中长期被称作或视为“学困生”的群体。细细观察他们其实并不完全属于学困的范畴。只是我们在教育他们是眼光俗成,方法单一。我认为对这些另类学生还要细化分类,细细把脉,多措并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主题词:班级管理   另类学生  教育方法
正  文:
当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当班主任,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作为一名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的班主任老师,难免经常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他们不听话,经常违纪,扣班上的分;他们不思学习,不求上进,经常不完成作业和任务:他们还不和群,调皮捣蛋,影响班级和谐与士气。最让老师不爽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劲,影响老师的脸面。他们就是班集体中长期被称作或视为“学困生”的群体,我习惯把他们叫“另类学生”。因为我觉得他们虽然成绩差,不是老师理想中的学生,但也并非没有转化希望和培养前景,并不完全属于学困的范畴。细细分析你会发现:他们虽然普遍成绩差,但他们每个个体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老师虽然在转化他们身上飞了很大劲,他们还是成绩差,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一直用学困的眼光认定他们,一直用对待学困的一种方法来转化他们。殊不知教育这些成绩差的学生,其实形同治病救人。治病时医理讲究:对症下药,把脉不准就下药方,疗效必然甚微,难祛其根。这一群学生就好比形形色色的病人,从表面上看,学习不好是他们的共同点,但细细观察,他们的表现和行为又不尽相同,用一种方法当然不会凑效。根据多年来我的教学和管班经验,我认为对这些另类学生还要细化分类,细细把脉,多措并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真学困型。这类学生是智商平平,学习能力和方法滞后,有经常完不成作业和学习任务的情况,但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对老师的要求、布置的任务没有抱怨和抵触情绪,想完成又受能力所限。对这类学生,我们要以耐心、容忍心为基础,以“勤”为主,多辅导,多鼓励,只要长期坚持,必能有所收获。
二、伪学困型。我常把他们称为“问题型”。这类学生特点是智力水平较高,但活泼好动,经常会惹出一些风波。他们成绩差是他们无心学习,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对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另一方面是兴趣偏移,注意力和精力被学习以外的事物所吸引。他们学习态度往往随自己的爱好、特长、意气而定,在学习和生活行为方面有很强的能动性,又有很强的自我主义倾向,对老师的要求时有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很狂妄,不屑一顾。对这类学生,想用容忍和勤辅的方法对待他们,很难凑效。我习惯用“强硬”的手段降服他们。这类学生一般都别的爱好和特长,这也是他们自我主义的资本。看准这一点,我就先投其所好,接近他们,与他们拉关系,瞅准时机,在他们引以骄傲的方面挫他们的锐气,灭他们的微风,拿自己的学识、能力、气势压倒他们,使他们折服,以“大哥大”的身份加以引导,使他们言听计从,逐步纳入正轨。
三、心理障碍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智商可以,有的甚至偏上,但性格孤僻、偏激,不合群。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主要有:受家庭环境或家庭事故的影响,心里受打击和挫折,有仇世和自卑心里;在校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学生关注,心里压抑而形成自闭症;妒忌、虚荣、自私等情绪长期滋生和积蓄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等。他们害怕或不想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的甚至躲避老师亲近,生活上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学习上得不到集体的帮助和支持,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些学生,我们要以关怀为主。首先要接受他们,关心他们;其次是融入他们,让他们接受自己。常见的做法如和他们一起看他们喜欢的动画;做游戏时提前暗示其他人关注他们,突出他们的存在;组织他们看励志影片等。通过这些蓄谋的情境和事件,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融入集体,当他们对集体和老师产生依赖时,就能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最后加以开导,点燃他们对学习、对集体的信心和希望。
总之,“另类学生”就像一群形形色色的患者,其表形同,其根各异,把他们都当一种病,开一种方,是无法痊愈的。只要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观察细致,研究深入,就会发现学习差的学生有很多类型,有很多原因。我们只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转化这些差生。三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说“因材施教”不就这个道理吗?
【作者简历】
朱 琳,男,汉族,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人,中师学历。1998年毕业参加工作。15年来,一直立足农村教育教学工作最前沿,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承担毕业班年级或其他年级语、数等主要学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反思和总结,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有多篇教研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8 + 12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