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家课堂看语文、数学
吉林省 衣凌云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抱怨下一代人的自私本性,教育进入了几乎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对此有不可回避的责任。其实,看看现代名家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对于情感教育,其实我们该做并且可以做得更好的还有很多。
一切无关心灵的触动都算不上成长;一切有关观念的改革才称得上进步。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整理,透过名家的课堂教学现就语文教学的思想情感教育谈几点见解。
一、一辈子讲得出一节精彩的课也许不叫成功,但一辈子讲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绝对是失败。
当我再一次观摩了韩军老师的《南来北往》。他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范读,将计划传授的知识技能刻意的栽种于文本,比如:他将排比分句顺序调换;“将第一片雪花飘落”换成“冬天”;将“奇妙”变成“奇特”等等。在学生发现教师错误的同时,既学习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顺便锻炼了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凡是教师要教的内容无不贯穿于文本的阅读之中而且不露痕迹,既忠于了文本也有利于师生平等的体现。
平等,质疑与聆听是尊重的首要条件,受到尊重与尊重别人是一个人的基本情感需要。韩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教会的不知是死的语文知识,不是口号化的思想情感教育,是为人处事的真实体验。
能够做到这一点,源于教师对文本的不断挖掘与探索。同样作为老师的我们对自己所教的文本又有怎样的钻研?对课堂教学又有怎样的反思与总结?等到我们四五十岁的时候有没有一节能让自己感到骄傲的课?有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教育,让他们终生难忘?
二、厚积薄发,是真才实学的魅力。
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摒弃了浮华的语言,语气如亲朋般亲切,引导孩子从文本深入到情感,到道理,到生活,最后到应用,整个的过程何止让人感动,更让人钦佩。这就是赵谦和老师的课堂。
钦佩他返璞归真的引导;钦佩他用无声的语言轻轻地触动了孩子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受到思想认识的启迪。虽然只是一首《赋未开海棠》,我想,再过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仅在场的各位观摩老师不会忘记这节语文课上的收获,那些孩子们也一定记得一位老爷爷曾告诉他们在青春年华要学会珍惜,也要学会拒绝,拒绝无畏的付出与迷惑,珍惜时间与机会,健康成长,这样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赵谦和老师是幸福的,他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培育了满园桃李,更让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快乐成长的舞台,快乐自己也快乐了别人。“游刃有余”用来形容赵老师的课最为贴切。不妨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没有几个人能逃离功利的诱惑,但是我们自己是否经常思考自己正在被考试、评级……异化成无情无义的冰冷的机械?
三、大爱无疆,是英雄的共识。
如果要从两位名家身上找到共同点,那就是无边大爱。
韩军老师说,教会孩子宽容与理解,是孩子将来快乐生活的前提,指责一个人容易,理解一个人难,只有理解才有和谐。
赵老师却说,他曾只身一人骑单车赴几十里外的郊区的学生家拜访,只因惜才,而且当看到那位学生读了那么多的书产生敬佩,更心虚,自愧不如。这更是爱。
无论是韩老师有些刻意的教学生去爱,还是赵老师躬身下士的真切的爱,都是对下一代诚心的关怀。如果每个老师都如此,我们的孩子能自私到那里去?
还是那句话,一切无关心灵的触动都算不上成长;一切有关观念的变革才称得上进步。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和进步。敞开你的心灵,别做制造机器人的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