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首页  诚聘编委 期刊方阵 资源下载 期刊简介 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过刊目录 期刊展示 文件下载 
滚动公告
教育教学科研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唯一投稿邮箱:jyjxky@163.com
信箱:北京市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文件下载
·教育教学科研杂志编委申请表
友情链接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 131400    王文杰  
     学生主体参与是教育自身规律的要求,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他们知识的获的.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形成是不可能的。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怎样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广泛参与,下面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谈怎样使学生广泛参与。
一、            创设观察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观察情境一般是在导课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给学生观察的材料,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梯形》的导课就可利用图形来完成,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发现了问题: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2、内角和都是360度。3、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一组对边平行。4、都是两条对角线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的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二、            创设动手实践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怎样用它更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的存在。例如:在学习梯形辅助线的做法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给学生材料,包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多种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利用所给的材料,完成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制作。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在很短的时间,学生用了多种方法,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处理教材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亲身体验和感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参与的效率。
三、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要求。(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合理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知识。同时,更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等腰梯形的性质是什么?2、怎样来证明?3、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是否有联系?是否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4、还有哪些证明方法?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了解学生知识水平,了解他们关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正如近代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问题意识。
四、在归纳总结中,使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归纳的方法。例如:谈本节课的重难点,与前面知识的联系,运用的数学方法,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老师在本节课中好的方法等等。在总结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由‘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这也是主动参与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0 = 避免恶意信息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0044--30信箱
联系电话:010-52405010 传真:010-52405010 Email:jyjxky@163.com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