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程改革下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刘庆 王晓菡
乐陵市市中街道办事处 253600)
汉字的诞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正因为如此,识字写字教学日益受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视。
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编故事,联想巧记识字形
如在教学“游”时,我们一边讲故事,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一个小孩子戴着游泳帽在水池里游戏,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二、.猜字谜,动脑,动口,动手,乐记字形
如教“哥”时,问学生:请你们猜猜,“可上可下”是个什么字呢?同学们动脑动手,拼拼凑凑,当写成正确的“哥”时,喜不自禁,没有写出的同学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眉开眼笑。就这样,字形在快快乐乐之中扎根于学生脑海里。
三、.理解字义,会义准确识字
在指导学生理解字义时,教师还经常辅以动作加强直观,如教学“看”时,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孙悟空表示看的典型动作,让学生理解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就是表示“看”,所以“看”是由变形的手和“目”组成的。
学生认识汉语同时也是欣赏它的优美造型的过程,除了以上所说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外,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较扎实的基本功,以下三点的运用能使兴趣深入到汉字的内涵。
1.应充分发掘"绘画美"的因素,描述它们字形的演变史。如"采"字的演变过程就经历了这几个阶段:"采":甲骨文写成:上面是手,下面是果实,表示用手摘果实,所以"采"的本意就是摘取。"采"的写法就是由这些写法慢慢发展而来。
2.剖析日常用字的"造字法",全面介绍与点滴渗透相结合,使学生领略字形结构之美和蕴含的意义。汉字有四种最基本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如:祭字头的字和登字头的字,学生常会写错,单纯的纠正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但向学生介绍其造字法,却受到了很好的效果。"祭"字就是用手拿着肉去供奉祖先或鬼神。因此,"祭"的的造字法是会意,其基本意义就是:祭祀。祭字头上有块"肉",如果写成登字头就把肉变没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把祭字头和登字头区分开。学生了解了这一知识后,觉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能触类旁通,提出脍炙人口的"炙"上面也有块肉,那"炙"不就是用火烤肉吗?这也是用会意的方法造的字。
3.形近字对比法"即"与"既"在使用中常常被混淆,我们把它们进行 一下对比,这两个字在古文字中是这样写的:(既)这两个字在古文字里,都和吃饭有关,"即"的左边是一个装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面向食物,正准备进餐。"既"与"即"相反,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已经把头转了过去,一副吃饱了的模样,像要马上起身走了。所以,"即"与"既"给我们展示了两幅不同的画面:"即"是就食,是接近食物,准备吃还没有吃时的情景。"既"是吃完了,表示了一个完成的状态。后来,这两别在各自本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凡是接近、靠近的意思,体现一种将要发生或尚未完成的状态,就用"即",如:不即不离、立即、一拍即合、一触即发、即景生情、即位、即刻。凡是完、尽、已经的意思,就用"既",如:既往不咎、一如既往、既得利益、既然、既来之则安之等。
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小学生识字具有易记、易忘,以及对字形缺乏精细分析能力等特点,要让小学生真正迷上书法,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A.激发学习情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我们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汉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通俗有趣的古今著名书法家勤学苦练,直至成名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书法学习活动。
B.重视每一练习过程
对学生的书法作业的批改也要做到认真细致,讲究批改的方法和效果。在批改学生的书法作业时,对结构平稳、笔画规范的字打上一个大圆圈以表示鼓励;对局部写得较好的字,就在写得好的那个部位打个小圆圈,给予肯定;给“有病”的字写上范字加以指导。对学生的书法作业的整体好坏可以用“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等表示。每次作业都要进行讲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
C.注重课外发展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书法练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学习书法的机会和空间。如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为当地村民写春联、寿联和喜联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好字并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很长时间,以及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各年级阶段写字教学应给予必要的重视,给学生一定的写字时间,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并加强写字指导,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只有这样,字理中蕴含的文化才能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